撰文/戴天楷,攝影/戴天楷 2022/08/01發表,已被閱讀6,305
這幾年,由高雄市電器商業同業公會(ECOAK)主辦的高雄音響展,在培養音樂欣賞能力與建立具有人文色彩的音響文化上持續深耕,每年推出自行企劃製作的音樂錄音,作為高雄音響展的紀念唱片,並同步推出CD和黑膠唱片,於國內三大音響展中獨樹一格。

2023年的計畫—袁曉彤老師的打擊樂獨奏

7月26日下午,高雄音響展的籌備組於台中的藝聖音樂工程錄音室,召開2023與2024年音響展紀念唱片製作的記者會。負責製作這兩張唱片的首都音響負責人陳雨亭表示,2023年他們大膽嘗試製作一張打擊樂獨奏專輯,企圖以更「發燒」的音響效果,呈獻給音響愛好者們。這次擔任演出的是獲丹麥皇家音樂院打擊樂最高文憑(演奏博士)、現於丹麥皇家音樂院與哥本哈根音樂學校任教的袁曉彤老師,主辦單位也透過連線方式,讓遠在哥本哈根的袁老師也一同參與記者會。

負責製作這兩張唱片的首都音響負責人陳雨亭。

袁老師打趣地表示,自己是個標準的音樂寶寶,在曉明女中讀了六年之後,進入台北藝術大學唸書,一路念到研究所畢業,再前往丹麥深造;而她之所以會走上打擊樂的路,卻是誤打誤撞的機緣巧合。袁老師以鋼琴演奏考進曉明女中,但學校要求每個學生需有一個主修和一個副修科目,其中之一必須是鋼琴。「我就想選一個便宜的,不用自己買樂器,用學校的就好了。」於是她選了打擊樂,「結果跟我想都不一樣,真的要買的時候,樂器超大的,而且還要準備各種不一樣的棒子和琴槌,才能表現出樂器本身形制所該展現的聲響。」

打擊樂家袁曉彤。

赴丹麥學習,強化綜合打擊樂能力

到了丹麥之後,袁老師發現自己其實很欠缺綜合打擊樂器的基礎。她說,打擊樂器可以是任何東西,有的是有音高的樂器,像馬林巴琴、鐵琴、鐘琴,有的是沒有音高的樂器,只能用不同體積來表現相對音高,像鼓和木魚。「問題是你要如何把這些不同的聲音融合在一起,例如金屬材質聲音跑得高跑得快,木頭的聲音比較沈,跑得比較慢,你要去認識到每一種材質的聲音特性和延展性。」這是她在丹麥求學期間最大的收穫。

「我們第一個學的,就是要去形容所聽到的聲音,例如某個聲音是緩慢又有穿透力的,又可能它像是微風在飄,音高些微地上下跑動。當你能形容這些聲音,就可以把你所想像的聲音做出來。」當她認識到打擊樂的這些聲響可能後,亦發覺得演奏的樂趣,更專注於現代打擊樂的領域。

現代綜合打擊樂獨奏曲,演出不易

談到這次錄音的曲目,袁老師鄭重介紹一首冰島作曲家Áskell Másson創作的曲子,名為「Yssa」(讀音為「淤薩」)。這首以冰島神話裡的女巨人為名的樂曲,共分三個樂章,各個樂章所使用的樂器組合不一樣,俱有各自的主題。第一樂章使用馬林巴琴以及各種大小不同的木魚(音高不同),配上一些鑼。第二樂章則在展現金屬樂器的聲響,為了追求最細微的聲響,還特別用上袁老師自己製作的勾針(打毛線用的)鼓棒。第三樂章有個副標題「巴西」,配器以鼓為主,在韻律上展現巴西的熱帶風情,充滿躍動感。



事實上,單是要演奏這首「Yssa」就很不容易。由於配器豐富多樣,主辦單位已經在想方設法去調度樂器,袁老師當場數算一下,三個樂章都有用上的鑼,體積形制各不相同,加起來足有20張。而且,因為這是錄音,不是現場演出,這許多的打擊樂器究竟該怎麼擺,還需與錄音師商量。如果是照現場音樂會一次通通擺上台,演奏者自己移動到各樂章的主奏樂器位置,程序上比較簡單,可是錄音效果恐怕不佳;若各個樂章單獨錄製,照各樂章的主奏樂器來擺放在同一位置,來來回回移動樂器就很費工費時了。錄音場館都是租借的,錄音時程受限,究竟該怎麼做,還在討論中。由此就能看到錄製這張專輯實在不容易。

耳熟能詳的改編曲

除此之外,這張專輯裡也準備了具旋律性的古典改編曲,包括以馬林巴琴演奏拉威爾「庫普蘭之墓」的序曲,以及皮耶佐拉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中的「夏天」。其中,「庫普蘭之墓序曲」特地選用了袁老師的一位香港木琴演奏家特為木琴改編的版本,針對指法和聲響上做了最好的修正編寫。袁老師也分享了皮耶佐拉的「夏天」這首子裡跑動的低音,讓全曲聽起來相當過癮,大家日後聆聽時可以留意。

主辦單位還安排了一首臺灣民謠—鄧雨賢的「雨夜花」—作為全片的驚喜彩蛋。袁老師表示,這首馬林巴琴的「雨夜花」改編曲,就像「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夏天」一樣,都在尋求如何能表現出馬林巴琴溫暖而豐厚的音色,特別是馬林巴琴五個八度音中最低的一個八度的低音。只是這兩首曲子的風格不同,「雨夜花」的編曲偏向爵士風格,帶著輕盈柔軟的特質,整首曲子的調性聽來相當舒服。「就連在丹麥這裡演出這首曲子,都頗受好評。」

袁老師也表示,打擊樂演出時,演奏者會用整個身體去感覺、去製造出微弱的聲響,或者用上全身的力量去打大型樂器,甚至擊打的出力方式和動作也有許多變化,連同因為演出舞台上擺著許多不同的樂器,演奏者還需要來回走動。這些透過視覺得來的訊息,加上聲響效果,是打擊樂與其他樂器在演出時最大的不同。而且打擊樂器很多件,擺位是個學問,要擺的近,演奏者才方便演奏,但又不能太近,免得出現雜音。這也是打擊樂演出的獨特之處。

必聽亮點-Dolby Atmos多聲道錄音

主辦單位也透露,這個袁老師的錄音專輯,當中會有至少一軌,會以Dolby Atmos的格式製作成多聲道錄音,這是袁老師個人首度嘗試多聲道錄音,也是高雄音響展的創舉,更是開了國內音響展紀念專輯的先例。

2024的計畫-來自莫斯科的林沂閱

介紹完2023年的專輯,接下來還要介紹2024年的高雄音響展紀念專輯。「現在才2022年,我們一下要看到2024年,似乎是很遙遠的事,之所以會在這個時候就先告訴大家這個消息,是因為剛好我們的鋼琴家正在臺灣,因此就一併向大家引介。」高雄音響展主委黃裕昌,以簡單的介紹帶出這位年輕的鋼琴家林沂閱。

2000年出生的林沂閱,現就讀於俄羅斯的莫斯科音樂院。嘗受教於多位當代名師,我們所熟悉的陳必先老師、陳毓襄老師、辛幸純老師、胡瀞云老師也都指導過她。十歲起就公開演出,參加過各地的音樂營與多位名家大師班。曾在之前的陳芝宇老師錄音時,於錄音空檔上台獻藝,當時還是高中生的林沂閱,其意氣風發的演奏,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經過數年留俄深造,技巧性與藝術性皆有長足成長。

年輕的鋼琴家林沂閱。

琴藝與樂思,讓顏華容老師讚譽有加

雖然鋼琴家人已在現場,主辦單位還是邀請了遠在莫斯科,且廣為臺灣朋友所熟悉的顏華容老師,以曾經指導過林沂閱的老師身份,透過連線對話,和大家介紹這位樂壇新銳。顏老師表示,林沂閱的演奏,展現出與同輩鋼琴家較不一樣的風格,「她非常在乎演奏的音色表現和吟唱特質。而且她的心靈十分澄澈,總是很安靜地聆聽比對,進而產生對樂曲的定見和想法。」

顏老師也表示,莫斯科音樂院承繼了十九世紀晚期以來的音樂訓練傳統,很重視演奏者從樂譜中讀出的知識和心得,甚至讀出個人修養。這樣的訓練,對於本身就有這方面潛質的林沂閱來說,更是一個有利的結合。而且顏老師還觀察到林沂閱的另一方面的特長,「大家可以請她講幾句俄文。沂閱是我所知道的留學生當中,俄文發音最漂亮的。從這裡你就可以知道她的耳朵有多好,有多挑剔,在學習語言,學習聲音傳達方面很需要這種講究。」

雖然鋼琴家人已在現場,主辦單位還是邀請了遠在莫斯科,且廣為臺灣朋友所熟悉的顏華容老師,以曾經指導過林沂閱的老師身份,透過連線對話。

顏華容老師也和大家分享對於錄音的想法。她說,一個鋼琴家,沒有辦法分身到觀眾席去聽自己的演奏,「所以,我都是請育聖來當我的耳朵(透過錄音)。」對顏老師而言,在嚴謹考慮聲學條件後,把演奏錄製下來,可謂是另一種學習。「我們每一次演奏都是獨特的,沒辦法完全重複同樣的彈法。所以,如果哪一次演奏能被捕捉下來,就記錄下那個宇宙中獨一無二的演出,那真的是非常珍貴的事。」基於這樣的認知,顏老師很為學生感到欣慰:「沂閱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由我們臺灣優秀的製作人和錄音工程師,幫她把自己認為最完美的演奏記錄下來,這實在是一件很棒的事。」

三首曲子現錄現聽

在與兩位老師連線之後,也進入這次記者會最有趣的部分。主辦單位特別為首度參與錄音的林沂閱安排一個「現錄現聽」的體驗,這不僅對鋼琴家來說是寶貴的經驗,對在場的所有人也很新鮮。大家先在藝聖的錄音室,聽林沂閱現場彈奏三首曲子,然後移師到藝聖的音控室,聆聽經過藝聖的錄音師徐育聖處理後的錄音,比較現場原音和錄音成果的差異。

林沂閱所預備的三首曲子,第一首是法朗克的「前奏、賦格與變奏」(Prélude, Fugue et Variation, Op. 18)。這首曲子,誠如曲名,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前奏曲,以ABA三段體寫成,呈示出主題;第二段賦格,則以前奏主題為基底做賦格的延展,是一段極美麗的四聲部賦格;第三段變奏則可視為是前奏曲的再現,變奏並不複雜,使人仍能識得主題形貌。


後面兩首曲子則選了兩首蕭邦練習曲,巧的是都是「第五號」。率先登場的是Op. 25的第五號e小調練習曲,這首曲子既要彈出那許多的附點音符,還要顧及裝飾奏,更有優美的詠歎旋律。最後一首是Op. 10的第五號練習曲「黑鍵」,這首曲子左手以和弦演奏旋律,右手彈奏的三連音則都落在黑鍵上,節奏輕快悠揚,蕭邦還特別為之標上了「華麗的」表情記號。

錄音現場,徐育聖用上了四支麥克風,兩支心形指向性麥克風,架設在鋼琴上方,靠近頂蓋處。另有兩支全指向性麥克風,吊掛在天花板上,位於鋼琴和錄音工作檯中間的位置,用來拾取空間殘響。鋼琴家演奏完畢後,眾人移到藝聖的音控室,為了讓大家不要等太久,徐育聖沒有作太多處理,主要針對兩件事:一個是調整四支麥克風的時間相位,令之一致;一個是試著摻入壓縮器compressor。



徐育聖熟練地調整完後,用他工作檯前的瑞士專業監聽喇叭PSI Audio A25播放給大家聽。實際聽來,現場與錄音重播的聽感確實不同,細究其差異,現場鋼琴演奏的動態幅度、低音規模、衝擊感都要更好。徐育聖表示,人類現在的錄音技術,仍沒有辦法100%還原現場。再加上重播設備也有限制,現場使用的PSI A25低音已有10吋,但真要完整重播鋼琴的動態和頻響,徐育聖認為至少得有12吋以上的低音才有機會辦到。


徐育聖更表示,他在錄音時會斟酌加上壓縮,這是為了讓音樂得以在多數的音響系統上播放,而使所有人都能聆賞音樂。到底說來,不是每個人的音響系統都是Hi End級的,如果製作出來的錄音只能在大系統上放,也就失去錄音的意義了。雖然錄音師也在追求真實,徐育聖仍承認:「真實和錄音之間的差距仍是存在的。在物理學上的許多限制沒有被突破的情況下,在『真實重現』這件事上,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

藝聖的錄音師徐育聖。

神聖使命,即便辛苦,也義無反顧

在活動結束前,黃裕昌跟大家預告幾件事情,第一,2023年的高雄音響展將在高雄圓山飯店舉行,屆時,會在一樓安排一間獨立演講廳,供大會演講使用,也就不會再佔用廠商的展間。第二,2023年的紀念專輯,會在袁曉彤老師於今年冬天趁學校假期返台錄製,預計在12月中旬進行。同時間,陳必先老師也會返台繼續貝多芬奏鳴曲的錄音計畫。至於2024年高雄音響展的紀念唱片,將待明年7、8月林沂閱回台期間錄製。

最後,黃裕昌感性地表示,為了音響展還自己製作唱片,這其實很辛苦。如果不做這事,音響展還是照樣辦得下去;做了,也不見得討喜,「但對這個行業,對整個音響業、唱片工業來說,是個有趣的過程。」

這些年製作紀念唱片,黃裕昌其實承受了很多壓力。「要知道,當我拿到白標片之後,一個e-mail發過去,就是一千多張黑膠壓下去了,這個責任都是我要承擔的。」不過,從外行到內行,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在這過程,我其實學到很多東西。」

音響展本質上是個商業活動,也沒有得到多少政府的補助,但這樣辛苦過來,能藉由高雄音響展,多支持一些臺灣本土的音樂家,黃裕昌樂於也勇於堅持這種帶有神聖使命的選擇。

大展資訊

2023年高雄國際音響大展
日期:2022 年 4 月 13~16 日
地點:高雄圓山大飯店
高雄國際音響大展臉書粉絲頁

承襲旗艦技術–AURALiC 推出全新入門級 S1 系列
AURALiC 在慕尼黑音響展前發布重磅訊息,就是他們即將推出全新的入門級系列產品 — S1,當中包含 Aries S1 串流轉盤及 Vega S1 串流 DAC,同時還有選配的 S1 Purer-Power 外部電源供應器。Aries S1 和 Vega S1 的建議售價將會是 1,999 美元...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