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攝影/蔡承融、D'Agostino原廠 2021/10/15發表,已被閱讀14,833
以一部 400 瓦單聲道後級來說,D'Agostino Momentum M400 的工業設計,實在太美了,而強悍威猛的驅動力,加上細膩的音樂光澤,絕對是魅惑人心的誘人器材。

音樂與視覺的雙重享受

先不講聲音,光是隨著音樂跳動的功率錶頭,就像是超跑的轉速錶,音樂怒吼之時驟然上竄,撐起恢宏雄偉的音場,而大多數時間,音樂輕盈流轉,錶頭指針只是慵懶地跳動,告訴您,可以放輕鬆,舒服的音樂不太耗功率,即便偶而弦樂四重奏來個快速的轉折,指針也只輕輕跳一下,彷彿超跑過彎,猶如刀切豆腐,劃一下就滑過去了,Momentum M400 給您的不只是音樂的享受,還有機械與視覺的美感。

Momentum 後級可說是 D'Agostino 奠定基業的第一部後級,而且是跌破所有人眼鏡的嶄新設計。話說 Dan D'Agostino 在 1980 年代初創業,率先標榜純 A 類、全平衡、大功率,成就了 Krell 後級的輝煌傳奇,也引爆了當年的後級功率競賽,爭相把後級的輸出功率越做越大,而功率愈大,後級機箱尺寸就越大,重量也屢創新高,彷彿後級做得不夠大、不夠重,氣勢就比不過人家。


跌破眾人眼鏡的「小」後級

可是,2009 年 Dan D'Agostino 離開一手創辦的 Krell,自創 Dan D'Agostino Master Audio System,就是想做不一樣的東西,但可能是受限於禁業條款,一直等到 2013 年,才推出第一款後級 Momentum,完全打破所有人對後級的刻板印象,Momentum 後級依然是大功率單聲道後級,可是它的形體尺寸卻異常的小,雖然不能說是便當盒尺寸,可是卻與印象中的 Krell 完全不一樣,全新的工業設計元素,建立了 Dan D'Agostino 的嶄新形象,這絕對不是 Krell 的延續,而是全新的「大師之作」(master piece)。

在諸多 Dan D'Agostino 的訪談當中,談起 Momentum 的設計,可以歸結出大師的想法,在累積多年大功率晶體機設計的經驗之後,他想要做不一樣的東西,外觀要更漂亮,功能要更簡潔,可是依然不忘初衷,堅持大電流、大功率設計。


小,還要堅持大電流、大功率

可是這兩件事情本身互有衝突,當 Dan D'Agostino 畫出 Momentum 後級的設計圖樣之後,第一個難題就是要把許多電子元件,全部放入內部空間不大的 Momentum 機箱,而這同時伴隨產生另一個問題,就是機器的散熱,要把輸出功率做大,必須使用更多功率晶體,每一個功率晶體工作時都會發熱,如果散熱不良,輕者過熱跳機,重者導致故障,兩者都不是好事。

既然知道把諸多電子零件,塞到相對小的機箱,會產生散熱問題,就要優先處理,簡單的方法是用風扇散熱,但這樣的解決方案,太簡單,也太沒創意,而且風扇還會產生額外的噪訊,對於講究訊噪比的 Hi End 器材來說,不是可行的選項,所以 Momentum 後級選擇銅來製作機箱散熱,因為銅的散熱效果,比鋁要高出 91%,所以 Momentum 後級兩側使用厚重的銅片,鎖定在底部的鋁合金底盤上,實際上,整個厚實的鋁合金與銅片構成的機箱,全都是 Momentum 後級的散熱系統。

解決了散熱問題,接下來就是要把諸多電子零件,全都塞進去 Momentum 的機箱,這花了 Dan D'Agostino 大約一年的時間,才找到合適的電路擺放方式,而為了大功率輸出,必須配置大容量環形變壓器,可是又要配合相對小的機箱,那就要訂做特殊規格的變壓器,此外,為了電路板的工作穩定度,刻意採用穿孔元件,而非微型化的 SMD,這些都是設計上的難題,必須一一克服,也難怪 Dan D'Agostino Master Audio System 創辦四年之後,才首度讓 Momentum 後級亮相。

融入紅酒與手錶的設計元素

Momentum 後級嶄新的工業設計元素,不光是出乎意料的小尺寸大功率後級,還展現了 Dan D'Agostino 的個人嗜好,私底下他是紅酒愛好者,也是手錶收藏家,而在 Momentum 身上,也可以看到這兩樣嗜好融入其中。

先講紅酒好了,這件事情與 Momentum 後級的設計,似乎比較難拉上關係,可是仔細觀察 Momentum 後級兩側後銅片的散熱孔,並不是直通的圓柱狀,而是類似沙漏般的形狀,上下寬,中間窄,藉此產生文丘里效應(Venturi effect),提升氣流散熱效率,而這項設計也很像紅酒用的 wine Vinturi 醒酒器,加速空氣與紅酒的接觸,縮短醒酒的時間。能想到把文丘里管應用在後級的散熱上面,獨創一格的應用,絕對是神來之筆。


像 Breguet 手錶的精緻錶頭

再來就是比較容易想像的部分,那就是 Momentum 的錶頭,任何人都可以立刻聯想到瑞士手工機械錶,底部的金色雕花,還有指針轉軸中央的鏤空零件,隨著大型指針晃動,模樣就像是飛輪往復,Dan D'Agostino 自己說了,Momentum 的錶頭就是要做出像 Breguet 手錶的質感。我不得不說,這麼漂亮的功率指針錶頭,確實罕見。

咦?怎麼好像都在講 Momentum,而我試聽的主角不是 Momentum M400 嗎?沒錯,2013 年登場的 Momentum,並沒有後面附加的型號,因為 Dan D'Agostino 當時就只有一部機器,自然不需要附加型號,可是在 2016 年,機器蛻變為 Momentum M400,外觀幾乎沒有變化,僅有側邊的後銅片增加細部裝飾,可是內部元件與變壓器升級,所以最早的 Momentum 就變成 M300,而 2016 年之後的機器就是 Momentum M400。

(圖片取自D'Agostino原廠)

為什麼機器升級如此低調?因為 Dan D'Agostino 相當重視對用家的音響投資保障,所以 Momentum M400 雖然進化了,但第一代 Momentum M300 的用家可以選擇升級更新方案,而且以優惠價格提供,如果您是跟代理商和申達購買初代 Momentum M300,可以直接詢問升級詳情。其實不光 Momentum M400 可以升級連,連 Momentum HD 前級也是如此,而其升級幅度之大,幾乎把機箱內部所有線路與變壓器都換掉,甚至錶頭刻度都換掉,只保留了機殼,您說,這不是對買家音響投資最好的保障嗎?

加倍的輸出電流與能量

Momentum M400 的放大線路,在驅動級部分提升為完全互補的放大線路,將音樂訊號的正半波與負半波完全獨立放大,而這讓輸出電流幾乎翻倍,大幅度強化了輸出級的工作能量,讓輸出級的開環增益提升了兩倍,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加倍的能量與控制力,提升音樂重播的權威感。

既然稱為 Momentum M400,代表 8 歐姆阻抗的輸出功率是 400 瓦,而原本的 Momentum,就稱之為 Momentum M300,因為其功率是 300 瓦(8 歐姆),可是 Momentum M400 厲害的地方,就是對應低阻抗的能力,阻抗減半,功率倍增,所以阻抗降為 4 歐姆,Momentum M400 變成 800 瓦,還可以再減半,2 歐姆可輸出 1,600 瓦,而且失真率極低,即便是 8 歐姆 400 瓦輸出,1 kHz 的失真率僅 0.1%,這是相當不容易的成就。

從 Relentless 延伸的功率晶體

Momentum M400 所使用的功率晶體,其實得利於超級旗艦 Relentless 單聲道後級,Dan D'Agostino 找到了性能更好的放大晶體,不僅具備高輸出,且速度更快,而在 Momentum M400 上面,每一聲道使用了 24 個新的放大晶體,以 69 MHz 的超高頻寬工作,這代表音樂聆聽範圍的 20 Hz ~ 20 kHz,覆蓋在 69 MHz 的超大頻寬當中,根本就是小事一樁,創造了絕佳的頻率響應測試數據,在 20 Hz ~ 20 kHz 的頻率響應範圍之內,其誤差值僅 0.1 dB,這個測試數據太厲害了。

再來,Momentum M400 擁有極高的輸入阻抗,與極低的輸出阻抗,這符合傳統音響設計的金科玉律,高輸入阻抗搭配低輸出阻抗,可以讓音樂訊號保持高速流通,不受阻礙。根據原廠資料,Momentum M400 的輸出阻抗為 1 M Ω,而輸出阻抗是 0.12 Ω,保證音樂訊號高速流通。

咦?聽到敲碗聲了!聽不懂啦!我知道,要講白話,其實這道理就像是拿水管澆花,如果想讓水噴得遠一點,出水速度快一點,在水管口用手指頭壓住,就能讓水噴得又快又遠,手指頭增加壓力就是高輸入阻抗,而水柱對抗的空氣就是低輸出阻抗,道理放在音樂訊號的導通,道理是一樣的,就是要提升速度。


小,更考驗組裝工藝

Momentum M400 另一項進化的內容,就是大容量環形變壓器,提升為 1,800 VA,畢竟輸出功率從原本的 300 瓦提升為 400 瓦,供電能量必須跟著提升,新的變壓器不僅尺寸增加了 20%,同時輸出級的設計也必須強化,所以,Momentum M400 內部的機板幾乎全面翻新,原廠竟然還提供升級服務,太貼心了。

當我寫這些 Momentum M400 的設計細節時,心裡面想的不是光是技術規格的提升,而是如何組裝,因為 Momentum M400 的箱體尺寸的確很小,還是一部 400 瓦輸出功率的後級,要如何組裝那麼多的零件,真是難以想像,原廠說 Momentum M400 必須從底部開始製作,一層一層往上疊加,最後把機板與零件塞滿整個機箱,這絕對是複雜的手工藝。

我經常覺得,在大量製造、降低成本的工業社會當中,願意耗時費力,精工打造傳統擴大機,絕對是為了理想而堅持,就像是日本手工打造的刀具,傳統工匠從鐵砂篩選開始,到煉鐵、鍛造、反覆敲打、淬煉、打磨,耗力費時,產量極為有限,可是工業化大量生廠,快又便宜,但仍有許多人願意花高價排隊,購買傳統刀具工藝大師的作品,那是對百年工藝的尊敬,還有職人一生懸命、全新製作的精神,看到 Momentum M400 這麼精緻的機箱,卻要一層層疊出複雜的線路,我們買的不是簡單的後級,更是音響工藝的精神。

進駐 U-Audio 最昂貴的音響系統

在 U-Audio 試聽時,喇叭選擇 Wilson Audio Alexia 2,而且加上了新的 Acoustic Diode 腳釘,數位訊源是 EMM Labs TX2 SACD/CD 轉盤與 DA2 V2 數類轉換器,線材是全套 Transparent,包含 Reference 喇叭線、XL G6 訊號線與 XL 電源線,並且將 Momentum HD 前級與 Momentum M400 後級,放在 HRS RXR 音響架上,我想說這是多年來進駐 U-Audio 最昂貴的音響系統,而且提升了編輯部的音響視野,這是我是聽 Momentum M400 最心滿意足之處。

(圖片取自Wilson Audio原廠)

在功能上,Momentum M400 幾乎沒有什麼可以多說的,電源開關藏在面板底部,要用手指頭去摸開關,訊號只有一個 XLR 輸入,想用 RCA,請加上轉接頭,背後只有一組喇叭輸出端子,將訊號線與喇叭線接好,就可以準備聽音樂了。背板另有 Trigger 端子,用來連動自動控制,這部分安裝時可由專業人員處理。

(圖片取自D'Agostino原廠)

Trigger 旁邊有兩個搖頭開關,用來控制錶頭明亮度與指針靈敏度,錶頭明亮度有三段可調,標準亮度置中,向左較亮,向右較暗,看個人喜好設定。另一個開關控制錶頭指針靈敏度,分三段可調,置中代表表頭擺動範圍為 400 瓦,向右縮為 200 瓦,向左則是 40 瓦,這不是輸出功率切換,只有錶頭指針擺動幅度的切換,設定在 400 瓦擺動範圍時,大部分情況下,指針只會微微跳動,假如您喜歡看到指針活跳跳地擺動,那就可以切換在 40 瓦擺動範圍,指針就會很興奮地隨著音樂起伏擺動了。

自家前後級搭配最對味

原廠說明書寫著,Momentum M400 開機後就有不錯的聲音,但建議暖機唱個三十分鐘,機器的工作溫度會進入更好的狀態,這道理就像好的紅酒需要一點時間醒酒,所以,每當我進辦公室時,第一件事就是把 Momentum M400 開機,放上一張 CD,用中等音量唱歌,等一張 CD 唱完,絕對超過原廠建議的半小時,這時再回來認真聽 Momentum M400。

雖然 U-Audio 本來就有 EC 4.8 與 EAR 861 前級,可是我只試了一下,馬上就放棄,Momentum HD 與 Momentum M400 配成對,可說是渾然天成,其他的前級搭配起來,味道都會有些變化,最重要的差異是音樂的透明度與暫態反應速度,全套 D'Agostino 器材組合起來,就是那麼地純粹、乾淨、通透、明快,音像形體與音場層次的呈現具備高度權威感,我想說,我聽的不僅是 Momentum M400,而是 Momentum HD 一起加乘的聲音。

輕鬆自在的巧勁

面對大系統,我從「小處著手」,我想舉史塔克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為例,這是幾乎每個發燒友人手一張的經典錄音,我聽的是 SACD 版。為何要從小處著手?大功率後級,最怕力大無窮,卻少了精緻細膩,有蠻力,沒巧勁,音樂只能猛,不能柔,可是 Momentum M400 呈現的大提琴,卻是精緻又帶有豐富細節的琴音,錄音開頭的細微類比噪訊,帶出錄音的空間感,第一號 G 大調 Prelude 熟悉的旋律響起,左手指尖在指板上移動敲打琴頸的細節,與右手拉弓厚實綿密的擦弦質感,還有強弱對比的變化,當琴音拔高收尾時,還可以感受到右手琴弓的細微動作變化,帶出尾音收斂的細節,很容易讓人聽得入神。

簡單的大提琴,卻是不簡單的音樂重現,Momentum M400 擁有極低的工作底噪,即便我將耳朵貼近 Alexia 2 的高音單體,也幾乎聽不到擴大機的電氣噪訊,安安靜靜的工作背景,讓史塔克的大提琴尚未拉奏前的細微母帶與空間噪訊,預先營造了錄音的現場感,而大提琴琴音響起,音像的凝聚集中,線條刻畫清晰而自然,我特別要強調自然,因為過度清晰地刻畫,經常讓大提琴的音色變得比較乾、比較扁,而 Momentum M400 有著適當的濕潤感,增添了大提琴音色的厚度與濃度,是溫暖且刻畫細緻的大提琴獨奏畫面。

鋼弦吉他直接從喇叭中央跳出來

繼續用簡單的音樂來考驗 Momentum M400,聽「Million Dollar Bady」電影原聲帶,開場的「Blue Morgan」是鋼弦吉他獨奏,接著是「It' Nice Viewing」的鋼琴獨奏與樂團合奏,從鋼弦吉他開始,Momentum M400 幾乎讓吉他的形體,直接又清晰地從 Alexia 2 喇叭中央跳了出來,音符顆粒飽滿又清晰,刻意近場收音的吉他,不論是右手的撥奏力度變化,或是左手滑音轉位的聲響,簡直就像有人在面前彈奏吉他那麼真實。

音樂不間斷地轉入「It's Nice Viewing」,鋼琴的聲響不僅凝聚,還可以清楚聽見演奏者逐漸加大延音踏板的變化,鋼琴的聲音彷彿環繞了起來,增加許多回音與殘響,鋼琴也是刻意採取近場收音,不光是鋼琴音符,還可以聽見琴鍵敲打的聲響,Momentum M400 帶出非常豐富的細節,精心營造出溫暖的音樂場景,形單影隻的鋼琴獨白,引來樂團弦樂群的應和,彷彿擁抱一般的溫暖旋律,底部有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厚實的襯底,音樂又真又美。

鋼琴獨奏現場細節超豐富

再來一張鋼琴獨奏會的現場錄音,繼續用簡單的器樂考驗 Momentum M400,聽辻井伸行的「卡內基獨奏會」,盲眼鋼琴家首度登上美國卡內基音樂廳,開大音量聆聽,音樂會現場的空間騷動,帶出現場錄音的氣氛,鋼琴家初登場,就是貝多芬的「暴風雨」,琶音開場,隨後是安靜的獨白,鋼琴家的椅子細微的騷動,輕聲的鋼琴掩蓋不住,音樂會現場細微的咳嗽聲也收錄進來,Momentum HD 與 Momentum M400,沒有遺漏任何細節,然後鋼琴進入強奏,除了鋼琴之外,還有鋼琴家的呼吸聲,與鋼琴的強奏一起濃濁了起來。

即便是大音量聆聽,Momentum M400 的音質一點也沒有變粗,強奏時呈現龐大的鋼琴規模感,弱奏時則帶有細膩的光澤,辻井深行演奏時,呼吸聲總是稍大,或許是身形較小,醞釀強奏的情緒時,必須增加呼吸的吞吐,而 Momentum M400 把凝聚有神的鋼琴,與鋼琴家的呼吸聲,層次分明的重現,用大音量聆聽,彷彿坐在卡內基音樂廳的前三排,鋼琴的規模感龐大又厚實,高音與低音的對比強烈,帶出貝多芬既古典又浪漫的表情,而年輕的盲眼鋼琴家,則是投注更多浪漫的情緒,讓「暴風雨」更顯風強雨驟。

輕易讓喇叭消失的空間感

三張「簡單」的器樂,Momentum M400 呈現音樂細膩質感的能力,已經令人讚嘆不已,接下來換上「The Bach Trio」,聽馬友友、Chris Thiel 與 Edgar Meyer 的三重奏,我想聽的是空間感的呈現,這張唱片的錄音是在鄉間穀倉改建的錄音室,音場向上延伸的空間感特別好,我改用適當的音量來聽,三重奏的樂器形體,維持適當的厚度與密度,三件樂器清晰定位,右邊清亮的弦樂撥奏是曼陀鈴,中央是大提琴,右邊則是低音大提琴,Momentum M400 有著很好的聲道分離度,讓三件樂器的相對位置清晰,樂器結像凝聚有神,交替主奏,相互裝飾的變化,在開闊的音場當中,活跳跳地重現。

我想說,Momentum M400 輕易地讓 Alexia 2 消失在空間當中,我從快板一路聽到慢板,低音大提琴的撥奏與曼陀鈴襯底,大提琴拉奏悠揚的旋律,閉上眼睛聆聽,完全分辨不出 Alexia 2 左右聲道的位置,而是寬鬆又通透的音場,擺放著三件樂器,我想,音樂重播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如此了吧,能做到忘記音響器材的存在,只專注在音樂上面,Momentum M400 可說是舉重若輕,毫不費力。

來拼搏一下吧

看我都用這些似乎不太難的音樂,來聽 Momentum M400,不過癮嗎?我常覺得,音響最難的就是聽什麼好聽,而不是只聽發燒片,這些恬靜雋永的音樂,看似難度不高,可是音響要呈現自然且通透的樣貌,可不是那麼簡單,否則音響迷又為什麼會苦苦追求,只為了那一點點的進步?

來吧,該拼搏一下了!拿出電貝斯手 Marcus Miller 的「Tutu Revisited」,這是模仿當年 Miles Davis「Tutu」音樂會編制的致敬音樂會,當然聽專輯同名曲「Tutu」了!猛爆的大鼓踩踏,滿場的聽眾歡呼聲,帶出小喇叭獨奏,加上弱音器的小喇叭,音色嘹亮又有穿透力,Momentum M400 呈現鮮明的銅管光澤,卻不會緊繃刺激,同時下盤顧得很好,大鼓踩踏的顆粒飽滿,小鼓脆又乾淨,電貝斯彈跳的細節,乾淨俐落,快速的切分音與 Funky 節奏變化,電貝斯彈奏的點可複雜了,要是音響沒有辦法清楚地呈現,低頻糊成一團,那可就對不起 Marcus Miller 了。

其實,在試 Momentum M400 的驅動力時,我根本沒有意外的感覺,阻抗減半,功率倍增,還能低到 2 歐姆,輸出 1,600 瓦,大電流輸出的大功率後級,本來就該是如此的表現,當我恣意用大音量來聽「Tutu」,看著 Alexia 2 低音單體輕微的跳動,低頻快速又帶著狠勁,乾淨俐落,這是 Momentum M400 預期當中的低頻控制力道,可是,Momentum M400 的低頻比預期好的地方,是適中的低頻形體呈現,它不是用特多的低頻量感,撐出底盤的飽滿虛胖,而是乾淨、快速、彈跳有力的勁道,快又有力,我想說,Momentum M400 的低頻表現,不是加料渲染的類型,而是趨近錄音真實樣貌的重現。

同時兼顧音樂性與音響性

最後,我想用 Hugh Masekela 的「Hope」專輯收尾,這張 CD 我平常少用來寫評論,一方面是「Stimela」的音樂動態變化大,音響很難表現,令一方面是音樂太沈重,控訴南非社會的不公不義,聽完總是心情沈重。用 Momentum M400 來聽,音樂的感染力一樣強,可是音響性能完全展現了錄音的精彩。

大鼓與牛鈴的強勁敲打,終結在銅鈸猛力敲打,吉他輕輕彈奏和弦,Huhe Masekela 唸起沈重的歌詞,終結在 Choo-Choo Train 的火車汽笛人聲模仿,從真音到假音,歌聲拔尖卻力道不減,根本是用生命在唱,樂團強勁的打擊樂回應,電光火石的勁道,Momentum M400 拉出強大的對比,強奏之後又落入弱奏,電貝斯襯底的滑音,彷彿是火車移動的樣貌,銅管接力獨奏,背後有著電吉他的和弦撥奏,大鼓厚實的回應,音量再大,Momentum M400 依然神定氣閒,從容地控制的 Alexia 2,拉出錄音的高度反差,滲透出強烈的音樂感染力。唉,聽「Stimela」的歌其實心情很沈重的,可是 Momentum M400 率真又鉅細靡遺的音響性,卻又讓人聽的興奮,真是矛盾啊。

雖魅惑人心,還是捨不得地送走了

聽完 Momentum M400,我想說這是一對令人目眩神馳,具備極度誘惑力的後級,它不僅有宛如瑞士機械錶的漂亮錶頭,還有幾乎找不到缺點的金屬加工,內在蘊藏的驅動力與控制力,幾乎是源源不絕,隨心所欲,而且同時滿足音響性與音樂性的要求,要猛爆,Momentum M400 隨時候教,遇到溫柔婉約的音樂,Momentum M400 可以唱得纏綿,剛柔並濟的高水準演出,真是魅惑人心,我很捨不得地送走了Momentum HD 與 Momentum M400,但我很感謝,因為工作的關係,讓我有機會窺見更上層樓的音響境界,或許,能夠超越 Momentum M400 者,只有 D'Agostino 自家 Relentless 了吧?

器材規格

Dan D'Agostino Momentum M400
輸出功率:400 瓦/8Ω,800 瓦/4Ω,1,600 瓦/2Ω
頻率響應:1 Hz ~ 200 kHz, -1dB; 20 Hz ~ 20 kHz ±0.1 dB
失真:0.1% @ 1 kHz(400 watts @ 8Ω)
訊噪比:105 dB
輸入阻抗:1 MΩ
輸出阻抗:0.12Ω
尺寸:317.5 × 133.4 × 546.1 mm(寬×高×深)
重量:95 磅
實售價:2,350,000元
進口代理商:和申達
電話:02-2776-0905
網址:www.audiosummit.com.tw

入門光學唱頭的優選–DS Audio DS-E3 光學唱頭
來自日本的 DS Audio 唱頭以其獨特的光學感應原理產生訊號,和傳統的動圈或動鐵唱頭截然不同,也因此引起了許多好奇的黑膠迷也想嘗鮮。那嘗試的代價很高嗎?未必,DS Audio 提供多種等級的產品,像是這款 DS-E3 便是他們家的入門級唱頭...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