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攝影/蔡承融、Burmester原廠 2021/04/21發表,已被閱讀15,979
雖然在音響展上,曾經見識過 Burmester 大開大闔的音樂能量,不過這次來極品試聽,才見識到 BC 350 的細膩,而且,即便是巨型喇叭,它的「Pure」模式與「Live」模式,可以輕鬆在家裡玩出不同的音樂氣氛,讓音樂更接近您想像中的現場重現。

延續多年傳承的設計語彙

1977 年,Dieter Burmester 從擴大機起家,採用重量級的金屬機箱,搭配鍍金或鍍鉻面板,創造屬於 Burmester 的音響器材設計風格,1980 年的 808 前級加上模組化設計,可說是時代創新之舉,一路延續至今,808 依然是經典前級,不過 Burmester 製作喇叭的歷史,則推遲至 1994 年,但是 Dieter 一出手,就建構了 Burmester 喇叭的經典設計語彙:將低音單體移往喇叭箱體側面,正面僅有高音與中音單體,維持喇叭苗條高挑的身材,而拉深的箱體則保留足夠的箱體內容積,這些特徵構成了 Burmester 喇叭的風格,也一路延續到 BC 350 身上。

我不禁要想起 Porsche,這麼多年了,911 還是 911,甚至影響到整個 Porsche 車系的發展,構成明顯的車廠家族語彙,Burmester 的喇叭也是如此,箱體面板都不寬,低音單體收在側邊,到了 B100 多了側面的格柵式箱體,新增的旗艦喇叭設計元素,延伸到 BC 350,面積更大,加上身形更為龐大,整個喇叭視覺上更顯霸氣,而且一看就知道是 Burmester 的喇叭。兩者都是德國公司,有著相同的理念,所以兩家公司攜手合作,在 Porsche 汽車上可以選配 Burmester 音響。


Signature 系列突破經典難度高

過去 B100 是 Burmester 的當家旗艦喇叭,而且歷久常青,依然是 Reference 系列的當家花旦,經典難以超越,所以Burmester 在規劃更高階的 Signature 系列時,可說煞費苦心,也耗費了很長的時間。BC 350 的原型,其實是 2016 年的 Concept 500,可是在慕尼黑音響展上,原廠強調這是概念喇叭,尚未準備好量產,隔一年他們才展出 BC 350,並預計開始接單。

我當時還期待 2017 年底可以在音響展上看到 BC 350,可是事與願違,Burmester 說還有許多細節需要修改,硬是拖到 2018 年下半年才進入生產,台灣則是在 2019 年首度見到 BC 350 的身影,而且,台灣還是全世界最早拿到 BC 350 的國家之一,可見台灣市場在 Burmester 的地位名列前茅,代理商的積極推廣功不可沒。


前障板加上鏡面鍍鉻鋼板

雖然是單支重量超過 400 公斤的巨型喇叭,可是 BC 350 維持著傳統 Burmester 喇叭造型,依然是方正箱體搭配流暢線條,箱體周圍金屬的圓弧打磨,做工精緻,正面固定高音與中音單體的模組,採用鍍鉻面板,融入 Burmester 的器材設計元素,這對 Burmester 喇叭來說算新設計,雖然他們家的插電器材使用大量鏡面鍍鉻處理,可是喇叭的金屬材料則是霧面處理,這次在 BC 350 上面改用鏡面鍍鉻面板,可說是專屬 Signature 系列的設計語彙。

BC 350 雖巨大,但是設計卻相對簡潔,正面看過去,鏡面鍍鉻面板中央是氣動式高音,上下各一個中音單體,而兩個低音單體藏在音箱側面,這五個單體構成三音路,又像是將 B100 的單體尺寸放大,音箱容積加大,不過看似簡單的設計變化,卻花了 Burmester 超過五年的時間,這當中確實存在許多技術上的難題,必須要從基礎測量重新做起。


不只是音箱尺寸變大那麼簡單

把喇叭箱體容積放大、單體尺寸放大,很困難嗎?喇叭的設計有基本公式,選好單體,設定希望重現的頻率響應,就可以計算出所需的喇叭箱體容積,甚至分音器都可以輕鬆用公式計算,可是那是數學解答,真正要實作,必須面對諸多類比的難題,其中最困難的就是喇叭箱體。

當我們把喇叭箱體放大之後,箱體的材料會增加,共振的面積也隨之增加,所以放大的喇叭箱體必須處以共振的問題。Burmester 先以 Finite-Element-Method 模擬計算,這是航太領域應用多年的電腦模擬軟體,找尋系統的弱點,然後針對弱點補強,當然,這還是數位的方法去模擬,可以告訴我們,如何針對喇叭箱體內部做補強,可是做好的喇叭箱體,未必就像電腦模擬的狀態那麼理想。

(圖片取自Burmester原廠)

電腦模擬加上雷射精密振動測量

利用 Finite-Element-Method 電腦模擬,可以在設計階段找出音箱結構的最佳解答,可是實作出來的原型,還要進行基礎測量,數位模擬的最佳狀態,實作一定會有誤差。所以,Burmester 與德國柏林科技大學的流體力學與技術聲學部門合作,利用其大型加速感應器,測量喇叭箱體內部強固性,並且以複雜的雷射振動測量儀器,檢視 BC 350 喇叭箱體實際工作時的振動狀態,依據測試結果,反覆修改,可以想見,這是相當耗力費時的基本功,所以從 Concept 500 到 BC 350,一拖就是五年。

所以,BC 350 看起來簡潔的喇叭箱體設計,其實每一處都藏著嚴苛的測量結果,喇叭側面的格柵式設計,不是簡單為了好看,而是藏著聲學技術的補償。您看,BC 350 的側板面積,可能比正面還要大上兩倍有餘,在這麼大的箱體面積,一定會有許多負面的共振,所以必須把大面積切分為小面積,然後針對一個個小面積的共振,做細部測量,然後找出補強對策,從外觀來看,BC 350 漂亮簡潔,可是我相信內部的各種補強樑柱,可能是密密麻麻的,每一個共振點都要照顧到。

百年老店 KPM 陶瓷低音反射孔

BC 350 採用低音反射式音箱,無可避免地會遇到反射恐氣流擾動噪訊的影響,所以低音反射孔的材料必須慎選,材料本身的共振必須要很低,而且表面可以加工到非常光滑,減少氣流通過時的摩擦噪訊,Burmester 想到的材料是燒結陶瓷,所以他們找上柏林百年老店 KPM(Königliche Porzellan-Manufaktur),請他們按照 Burmester 設計的形狀,製作超大尺寸的低音反射孔。

這個異業合作,可說是 BC 350 的奢華元素之一,因為 KPM 不光是柏林百年老店,超跑 Bugatti 的限量紀念車款「L'Or Blanc 2011」與「Wei Long 2012」,外觀塗裝同樣找 KPM 合作。如果您從 BC 350 側面的格柵透過去看,可以看到兩個尺寸龐大的陶瓷低音反射孔,上面寫著小小的 KPM 字樣,真是低調奢華啊!

(圖片取自Burmester原廠)

依然使用氣動式高音單體

至於單體的選用,可能就沒有喇叭箱體那麼困難,Burmester 多年來使用氣動式高音,這種高音單體因為採用特殊的摺疊振膜,擠壓空氣,發聲面積遠大於傳統半球形高音單體,所以高頻能量更為豐沛,理論上優於傳統半球形高音單體,可是製作困難,成本相對較高,Burmester 走高價路線,自然會選用他們認為最好的高音單體。

不過 BC 350 的氣動式高音,比一般常見的氣動式高音要更長,幾乎多了一倍,加上 D'Appolito 設計,似乎讓上下兩個中音單體的距離,拉得比較遠,不太符合點音源設計的理論,其實內中還有奧妙。


「Pure Mode」與「Live Mode」

這要講到「Pure Mode」與「Live Mode」兩種工作模式設定了!「Pure Mode」代表上面的中音單體不工作,只有高音與下面的中音發聲,就成了標準點音源設計,可是切換到「Live Mode」,所有單體都發聲,而且,BC 350 喇叭頂部還藏著一個氣動高音,用來營造音場高度,要在「Live Mode」模式才會工作。

(圖片取自Burmester原廠)

這也是我這次來極品試聽的重點!照理論來說,「Pure Mode」才是準確的點音源,而「Live Mode」增加了兩個單體的動作,而且高音還擺在頂部,照理說會搞亂時間相位,可能會聽起來假假的,不過,當我在極品試聽了一個下午,這兩個模式都好聽,但是味道有些不同,而兩種聆聽模式的設計,增加了 BC 350 的可玩性,可以看心情自由調整,多一分樂趣。

音響展上可以見識能量澎湃的 BC 350

要聽 BC 350,極品搬出來的當然是全套 Burmester,這樣最是原汁原味,數位訊源是 111 與 069 CD,不過我聽的都是自己帶的 CD,所以只用到 069,前級是經典的 808,後級則是 909 Mono Mono 伺候,線材混搭 Siltech 與 Cardas。

極品在 2020 TAA 音響展時,首度讓 BC 350 開聲,當時我躬逢其盛,各種發燒片輪流登場,BC 350 壓榨出龐大無倫的低頻,我那時就已經印象深刻,因為 BC 350 維持立體聲喇叭傳統設計,而不是四件式音箱,把低音獨立出來,音箱容積會增加很多,要壓榨出龐大低頻更簡單,但是 BC 350 依然是傳統設計,在有限的音箱容積當中,在音響展上展現雄渾澎湃的低頻,著實不簡單,可是,音響展總是人來人往,環境噪音很大,雖然見識到 BC 350 的威猛,卻不知 BC 350 的細膩,來極品的辦公室聽,才能在相對安靜的環境裡,體會 BC 350 的細節之美。



充當臨時 DJ

不過,當我要試聽的時候,剛好來了一對夫婦也想試聽,那就一起聽,我暫時當一下 DJ。既然在圓山見識過 BC 350 的威猛,來極品就聽溫柔的音樂。從許景淳的「天頂的月娘」開始聽起,「阿爸的吉他」錄音效果用得多,而且應該很能和大多數人的口味,DJ 放這樣的大眾曲目,大概不會失禮。

把 CD 放入 069 之後,我繞到 BC 350 喇叭後面,確認「Pure Mode」與「Live Mode」檔位,在喇叭背板有一個切換開關,而且 Burmester 把尺寸做得滿大的,簡直就像是超跑排檔桿那樣,鋁合金車出來的推桿把手真漂亮,推上去就是「Live Mode」,向下壓則是「Pure Mode」,推動推桿的手感頗重,很有機械感,我想這是 Burmester 刻意設計的,就像機械錶的錶冠,每一款轉起來的感覺都不太一樣,細微組尼的變化,就是賞玩的樂趣所在。


「Live Mode」輕鬆拉開音場高度、寬度與深度

確認是「Pure Mode」後,我坐回沙發中央的位置,點選「阿爸的吉他」,用適當的音量開始聽,咦?大系統怎麼不操得兇一點?且慢,我還要顧著一起聽的朋友啊,不要一下子就把客人嚇跑。BC 350 輕鬆地在極品半開放辦公室裡開嗓,即便是大型喇叭,極品事前的調整做得很好,音場定位都相當清楚,音量不用很大,音像的凝聚輕鬆又漂亮,尼龍弦吉他開場在右邊,鋼弦吉他在左邊,許景淳的歌聲凝聚在中央,還可以聽見錄音室為人聲添加的 Echo 效果,錄音帶著些許老類比味道,畢竟這是錄音室作品,用「Pure Mode」來聽,應該比較準。

「Live Mode」不須拘泥皇帝位

憑猜想其實不一定準,實戰最直接,「阿爸的吉他」聽到間奏,停下來切換模式,換成「Live Mode」再聽一次,所有的單體全都動了,尤其是上方的氣動高音,果然把音場的高度與寬度拉開了。極品的聆聽空間夠大,可是加上了架高地板,與天花板的高度距離較近,會讓音場的高度延伸受限,可是「Live Mode」多了喇叭頂端的氣動高音輔助,音場變得更為開闊,雖然覺得吉他與人聲都稍微向後退了一些,可是換來的是更寬闊的音色。

這時候極品陳先生把我拉到後排側邊的座位,他說:「這樣聽就對了!」不疑有他,繼續聽下去,厲害,原來「Live Mode」是這樣子聽的,當我坐在居中最佳位置時,「Pure Mode」音場定位都相當不錯,反而「Live Mode」覺得音像往後退一些,可是在後方偏一邊的位置來聽,還是可以聽見音場的相對位置,我想,「Live Mode」靠強化喇叭的擴散性,達到到處都是皇帝位的目標,於是我起身繞了一圈,耳朵緊盯著音樂,確實,「Pure Mode」的聲音表現更精準,可是「Live Mode」可以讓空間每一個角落都有均勻的表現,不用拘束在居中的皇帝位。

換上 Eva Cassidy 的「Live At Blues Alley」,聽「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因為是現場錄音,用「Live Mode」來聽,煞是對味,聽完一遍,我在走到喇叭背後,把拉桿切換到「Pure Mode」位置,音色沒變,中高頻的細節一樣豐富,坐在居中位置的音像定位則更準確,可是整個現場錄音的空間感卻縮了一號。我想,如果是聽現場演唱會錄音,用「Live Mode」應該會比「Pure Mode」更好。

室內樂我偏好「Pure Mode」

又切換到「Pure Mode」了,所以我換一張考驗定位的 CD,聽「Piazzolla For Two」,這是長笛與古典吉他的二重奏,錄音鮮活且定位清晰,我經常在音樂或音響講座上,若是要介紹音場定位,常拿這張 CD 做示範,第一軌「Historie Du Tango - 1. Bordel 1900」是愉快的曲子,長笛會從左方開始吹奏,古典吉他在右方,而且 DG 錄音處理得很細,長笛站著吹奏,位置比較高一點,吉他坐著彈奏,位置相對低一些,這樣的相對位置,對 BC 350 來說,真是小菜一碟,尤其我用的是「Pure Mode」,長笛與吉他的相對位置與高度,都相當清楚。

再來切換一次「Live Mode」,其實我大概心理有譜,可是操作 BC 350 喇叭背後那個沈甸甸的切換開關,手感真好,下次不曉得什麼時候可以玩到了,多玩兩下。回到位置坐定,再聽一次,嗯,這回反倒覺得「Pure Mode」比較好,因為樂器只有兩件,「Live Mode」感覺音場空了些,中頻段的溫暖色調遜色了些。當然,我必須強調,這一點點的差異,是兩種模式的變化,不管用哪一種模式來聽 BC 350,都是輕鬆開闊的鮮活室內樂樣貌,可是真要比較,編制較小且重視精確定位的音樂,還是「Pure Mode」比較純正。

鋼琴反而是「Live Mode」比較鮮活

一起試聽 BC 350 的客人還沒走,我不好意思一直去切換 BC 350 喇叭背後的開關,好像小孩子在玩玩具(其實我有這樣的心情,能玩 BC 350 好興奮啊!),繼續維持在「Live Mode」,換上林佳靜的「Melody’s Mostly Musical Day」專輯,聽 Stephen Hough 寫的「Musical Jewellery Box」,晶晶亮亮的鋼琴音符,像珠玉般閃耀流瀉,空間感好漂亮,真相是音樂珠寶盒。

咦?怎麼一部鋼琴獨奏,卻又是「Live Mode」比較好?這次我不比了,因為想通了,錄音只有一部鋼琴,加上「Live Mode」,把音場上方的空間感做出來,高度變漂亮的,珠圓玉潤的鋼琴音符顆粒,帶著彷彿反覆打磨過光潔亮麗,就算是琶音連續躍動,每一顆音符都亮晶晶的。

我帶來比較平易近人的音樂,快要用完了,可是一起聽的夫婦似乎還打算聽下去,看來我這個 DJ 當得還不錯,播放的音量適中,音樂的口味大概也合客人的意,還順道比較 BC 350 的「Pure Mode」與「Live Mode」,所以我要繼續扮演好 DJ 的角色。

強弱對比聽見音樂家的企圖心

拿出王健大提琴獨奏,與薩爾茲堡室內樂團合作的「巴洛克時期大提琴協奏曲集」,這是我出門試聽的壓箱寶之一,巴洛克時期的大提琴協奏曲,音樂輕盈又帶著華麗感,就算沒聽過不熟悉,也會很容易被輕鬆的音符吸引住。我沒有再切換喇叭設定,繼續使用「Live Mode」,因為可以增添音場高度與寬度,聽起交響樂團的場面更顯寬闊。

鮑凱里尼第九號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從輕盈的弦樂起手,對稱的樂句與不疾不徐的速度,聽來頗為悠閒,而且展現了 BC 350 處理中高頻的細膩之處,光是管弦樂團弦樂與銅管的光澤,只解釋了一部分,重點在王健的大提琴。樂團齊奏主題結束,換大提琴登場,王健的力道軟中帶硬,比起力道強勁的大提琴家,王健多了獨特的細膩音色,因為獨奏家的力道沒有下得太猛,樂團變得更為輕盈,應和著獨奏大提琴,主題收尾之時,大提琴幾個收尾都拉得很輕,可是卻是恰到好處,跟著樂團的表情也和大提琴獨奏一起變輕了,讓音樂增添一分優雅的氣氛。

回頭跟一起聽音樂的朋友說,王健演奏大提琴擅長「輕」的手法,當我們講動態範圍,講的是最大聲與最小聲的差距,一般演奏家都會盡量用力把樂器操大聲,這樣與小聲演奏時的對比最大,可是王健卻是經營最小聲的弱奏,讓音符在極弱的情況下,維持細而不斷的氣韻,一樣可以拉大動態範圍,可是氣質完全不一樣。我說:「我們再聽一次,注意大提琴獨奏如何弱而不斷。」

音樂又真實又美

提示了聆聽重點,大家專心再聽一次,越是專心,越是感受得到 BC 350 的細膩之處,管弦樂團齊奏時,聲部清晰,層次漂亮,弦樂群分立左右,銅管則在後方呼應,銅管的厚度很足,而且有著溫潤的光澤,呼應弦樂的華麗感,等王健大提琴獨奏出來,因為聽了第二次了,運弓轉折的細微變化,感覺更為清晰,幾個輕盈的轉折,可以聽見王健不刻意追求大音量,而重視每一個音符的力度變化,不僅要流暢,轉折之時的細微聲響,聽得見演奏家的想法。我不禁要想,我們追求 Hi End 音響,不就是為了聽見音樂家的心思嗎?用 BC 350 來聽王健,音樂既真又美。

聽完王健拉奏的大提琴協奏曲,來試聽的夫婦聽到這裡,準備離開了,我還以為自己選的音樂口味不對,但其實是接小孩放學的時間到了(沒錯,快四點了),還好,這臨時 DJ 應該扮演得稱職,接下來要換我拿出大考片,來總結這次試聽 BC 350 的心得了。

祭出「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哪一張?祭出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的「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直衝第五樂章的終曲。我從女中音唱著「O glaube, mien Herz, o glaube」(啊!相信吧,我的心,相信吧!)開始,將近九十分鐘的交響曲,我只聽最後 8 分鐘,女中音之後,女高音接著唱著「O glaube: Du wardst nicht umsonst geboren!」(阿!相信吧:你的誕生並非枉然!),兩次女中音與女高音獨唱,合唱團用極弱的音量唱起,然後突強撐開龐大場面,唱出「 Bereite dich zu leben!」(準備迎接新生吧!)銅管與人聲強化了氣勢到高點,再落入弱奏,在合唱團再起之前,伯恩斯坦留下了極短的空白。

極短暫的空白,我相信是伯恩斯坦刻意要求樂團的,隨後揚起的弦樂與銅管,迎來女中音與女高音兩個聲部交織,合唱團再進來的時候,唱起「Mit Flügeln, die ich mir errungen, werd ich entschweben!」(我將乘著雙翼盡情遨翔),逐漸升高音量,在「Sterben, werd' ich, um zu leben!」(我願死去,以獲得重生!),衝到最高潮,迎接「Aufersteh’n, ja aufersteh’n wirst du」(復活,是的,你將復活),同時管風琴的低頻能量催了出來,龐大的低頻量感帶著鼓動的空氣,人聲與管弦樂團交織出龐大的聲響,打擊樂的力道也催到最高點,向上昇華的合唱團人聲,消逝在復活的主題當中,背後有鐘琴、銅管、豎琴、銅管,反覆著復活主題,在定音鼓的滾滾低頻洪流中,銅管高亢地吹奏最後一個音符。

「復活」聽完,我已經愛上 BC 350 這對喇叭了,這是 1987 年四月的錄音,1990 年大師過世,已成絕響,從錄音當中回味,即便是罐頭音樂,BC 350 澎湃洶湧的能量,對比樂團小聲時的細膩,撐開龐大的音樂動態對比,那是馬勒心中的想像,讓百餘人的樂團與合唱團,用最小的音量唱出對信仰的敬畏,而用龐大的聲響歌詠對復活的渴望,當管風琴啟動,BC 350 重現鼓動空氣的樣貌,與管弦樂團、合唱團人聲交響,心中湧現的音樂感動,像是一道電流穿越,腦海裡想像著三十多年前大師錄音的場景,BC 350 讓這樣的想像更顯具體。

可以借我講「馬勒千人交響曲」嗎?

這些年我講了很多音樂講座,希望大家都能喜歡上古典音樂,馬勒也講了不少,可是有一首一直不敢講,那就是第八號交響曲,因為是千人編制,聽過 BC 350,我想偷偷問:可以借這對喇叭來講「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千人」嗎?


器材規格

Burmester BC 350
型式︰3 音路 5 單體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
單體:氣動式高音 x 1、220 mm 玻璃纖維振膜中音單體 x 2、320 mm 低音單體 x 2
分頻點:Pure Mode 160 Hz / 1.7 kHz、Live Mode 190 Hz / 2.1 kHz
頻率響應:Pure Mode 28 Hz ~ 20 kHz(+/- 3 dB)、Live Mode 38 Hz ~ 20 kHz(+/- 3 dB)
平均阻抗:Pure Mode 3 歐姆 、Live Mode 4 歐姆
靈敏度:90 dB(2.83V / 1m)
承受功率:Pure Mode 550 瓦、Live Mode 900 瓦
尺寸:1900 × 420 × 1000 mm(H×W×D)
重量:420 kg / 支
參考售價:12,500,000 元
進口總代理:極品音響
地址: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57號2F-1
電話:+886-2-2792-9778
網址:https://topaudio.tw/
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opaudio.tw/

招兵買馬啦!–U-Audio誠徵【攝影美編】
我們正在尋找一位多才多藝的攝影美編,來加入我們的團隊。若你對攝影與視覺藝術充滿熱情,同時還希望能夠接觸到最新的音響器材、聆聽優美音樂,那麼這個職位可能非常適合你!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