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治宇,攝影/林治宇 2017/06/09發表,已被閱讀170,035
看到了這篇評論的標題,你可能會覺得很弔詭:如果前級消失了,那到底是在聽什麼?是聽到了前級的聲音?還是前級沒有造成音色的影響?事實上,我在台北內湖婕韻音響試聽Robert Koda Takumi K-10前級的時間只有2至3小時,還不夠我精準回答上述疑問,但我在有限時間內感受到的,是Takumi K-10像是訊源到後級之間訊號線的一部分,讓我聽到了系統中其他器材的特性,以及非常吸引人的音樂與音色。這真是一次難以忘懷的美妙體驗。


Audio Note與Kondo都待過

Robert Koda這個牌子名氣不響,甚至可說是名不見經傳,多數人幾乎沒聽過,憑什麼他的前級賣這麼貴?認不認同這個價格要你聽過了才算數,不過Robert Koda倒是有些資歷或可為其器材的價位背書。Robert Koda的創立者是Robert Koch,曾在英國管機名廠Audio Note工作。大家都知道,Audio Note的頂級器材可是出名的貴,Robert曾在Audio Note工作,肯定清楚Hi-End器材價昂的理由。待在Audio Note時,Robert也因此和日本Audio Note,也就是Kondo有了密切聯繫,後來有一次Kondo創辦人近藤公康(Hiroyasu Kondo)造訪Audio Note,十分賞識Robert,便邀請他到Kondo工作。這些際遇讓Robert眼界不同,也讓他有實力與能力設計Hi-End等級的擴大機。


2006年近藤公康過世,Robert覺得是時候自己出來開創事業了,便在2008年毅然離開老東家,創設了Robert Koda,地點在日本靜岡。讓人好奇的是,他的姓名是Robert Koch,為何品牌取做Robert Koda?原來Robert到Kondo工作後取了日本太太,他太太的娘家姓是Toyoda,兩人的姓合起來就是Koda,可見Robert對老婆大人十分重視。更有趣的是,他太太母親的娘家姓剛好就是Koda。

既然Robert在Audio Note與Kondo工作過,這台Takumi K-10(以下簡稱K-10)前級想必也是管機吧?我原先也是這麼想,但剛好相反,K-10一根管子都沒有,是不折不扣的晶體機。不僅如此,Robert Koda有一台70瓦後級叫K-70,採管晶混血設計,前端是兩支5842單端三極管,5842的高壓由6X5整流管供應,功率放大則採用晶體,所以K-70也是晶體機。光從這點就可以了解到,Robert不僅沒有模仿Audio Note或Kondo,甚至可能想要連運用Audio Note或Kondo名氣的念頭都沒有,只是本著自己的想法與技術,設計自己的產品。簡單地說,K-10的技術重點可歸納為幾項:核心的ITC技術、DC Reactor電源供應、三重屏蔽機箱,以及訂製電阻的級進音量控制。種種特別的設計,堆砌出這台與眾不同的K-10前級。


沒有電源供應線路的聲音

什麼是ITC技術?ITC是Inverted Transconductance Coupling的縮寫,字面上的意思是「反相跨導耦合」,但如何運作,Robert Koch並未詳加說明,因為這是Robert Koda的核心技術,他不想講得太清楚。簡言之,ITC是將電晶體經過特殊的安排方式,讓它可以自主消除電源引起的噪訊,因此音頻訊號中完全沒有「電源供應線路的聲音」,聲音特別乾淨。就我實際聽到的聲音而言,K-10的表現也確實如此,它的聲音不僅乾淨,而且仍可聽到非常豐富而完整的細節,以及毫無阻礙的兩端延伸,可見ITC技術確實有一套。ITC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讓電路結構變得非常簡單,又可消除某些元件引起的失真,讓失真低到只有0.00003%,數據規格極為優異。

K-10聲底之所以如此清澈,除了得自ITC的貢獻外,它的DC Reactor電源供應線路與三重屏蔽機箱設計也有很大的功勞。不過Robert也沒把DC Reactor電源說清楚,只知道它在電源供應電路上運用了扼流圈,並以分離元件構成零負回授整流電路,可提供非常純淨的直流電給ITC電路。至於三重屏蔽機箱就容易懂得多了,不外乎是機箱用上多重屏蔽措施,以阻絕變壓器磁場與外部無線雜訊的干擾。話雖如此,K-10恐怕是我所見過機箱屏蔽做得最嚴密的機種了。

獨特的銅製機箱

我是在婕韻音響試聽K-10,自然不好意思要求藍老闆把貴貴的K-10拆開頂板讓我拍照,不過沒關係,Robert Koda官網就有開箱照。從照片可以發現,若把K-10的機箱頂板拿掉,立刻就可以看到…另外的機箱。原來,K-10是採用箱中箱設計,它把電源供應(內有電源變壓器與扼流圈)與敏感的放大電路(ITC增益級)各自密封在獨立金屬機殼內,因此可以看到K-10箱內還有兩個小機箱。重點是,這些機箱雖然都塗成黑色,材質卻不大相同。


首先,K-10最外層的大機箱採用純銅製作。為何要用銅,而不是鋁板或鋼板?因為銅對於RFI、EMI等電磁波及射頻干擾的屏蔽效果最好,優於鋁,而且銅也是很好的接地材料,而且密度高,質量大,抑制諧振的效果也好,因此即便銅的成本高,Robert也不惜採用。其次,電源部分被封裝在厚度2mm軟鐵構成的機箱內,可遮蔽磁場干擾。最厲害的則是封裝ITC增益級的機箱,使用雙層結構,以一層銅板再加一層訂製的Mu-Metal板(鎳鐵合金),鎳鐵合金對於屏蔽磁場特別有效,加了銅板後,既可阻擋RFI/EMI,又可屏蔽磁場干擾。因此所謂的三重屏蔽,既可指K-10一共用了三個機箱,也可指敏感的ITC增益級受到三層隔離,屏蔽效果可說是簡直滴水不漏。


堅持最簡單的設計

前級構造中,還有兩個關卡極度重要,那就是訊源輸入切換與音量調整,直接影響到微弱的音頻訊號受到干擾與衰減的程度,這兩部分Robert返璞歸真,堅持採用最簡單、最機械式的傳統設計,而非方便好用的邏輯控制電路。K-10的訊源切換波段開關裝在靠近背板的地方,用一根連桿連到面板的旋鈕,如此一來,訊號一進來,用短短的導線即可接至波段開關,訊號路徑最短。背板上所有輸出、入連接一律採用搭棚製作,直接以機內線連接,接點最少,而且不會有繼電器這種煩人的東西。

訊號從波段開關出來之後,透過機內線傳至面板的音量控制器。為何音量控制不也裝在背板?因為ITC增益級的輸入端靠近面板,輸出端靠近背板,因此音量控制放在前面剛好。K-10的音量控制採級進式音量衰減器,轉起來一檔、一檔的,手感挺好。當然Robert用它並不是因為手感,而是訊號經過每一檔時,只會通過兩顆電阻,也就是說,訊號在路徑上受到的影響最小,也最符合Hi-End精神。此外,此音量控制完全在日本以手工製作,上頭的電阻是專門為了聲音而訂製的,材料是特殊含碳成分,外層純金,導線是無氧銅導體。電阻在焊接前先經手工修整,以降低誤差,得到精確的阻值。



或許你會想,花這麼多錢買了一台這麼昂貴的前級,卻連音量都不能遙控,也不能遙控訊源的檔位,更沒有數字或燈號顯示目前的音量大小,這樣值得嗎?事實上,簡化了一切,只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聲音。K-10只能手動操作,因此不需要遙控接收裝置,也不需要邏輯控制電路,內部也沒有繼電器,當然也不用替上述裝置準備額外的電源,干擾自然不存在,因此不必處心積慮地去消除。K-10的電路架構簡單,可以把電路板的使用減到最低,接點減到最少,而且訊號傳輸路徑最短,聲音又怎能不好?

最簡單的形容就是 美妙

K-10提供4組輸入,包括3組RCA單端與1組XLR全平衡,輸出則有1組RCA單端與2組XLR全平衡。增益為6dB,也就是2倍放大,比起一般10倍放大前級來說K-10的增益較小,不過現在大多數訊源的輸出都蠻高的,倒不須擔心增益不足。這次試聽婕韻替K-10搭配的器材也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訊源是法國Metronome的Kalista CD轉盤與Nausica DAC,後級為300瓦功率的Audio Valve Baldur 300真空管後級,喇叭則是Kharma Exquisite。

有趣的是,試聽當天現場居然有一台Wadia 170i,這是當年Wadia特別為蘋果iPod設計的dock,我還是第一次見到。原來這是婕韻一位客人的器材,借放在婕韻,只要婕韻一有新器材來,他就可以用Wadia 170i播他熟悉的音樂試聽。當天我去試聽的時候,剛好Wadia 170i的主人也正在聽,因此我便先和他用Wadia 170i一起試聽。那iPod的聲音行嗎?有Wadia 170i就行,因為Wadia 170i可直接擷取iPod內的數位檔案出來播放,再透過RCA數位輸出給DAC。當天的DAC是Metronome的Nausica,而且iPod裡存的都是CD規格的WAV檔,這樣哪有什麼不行的道理。


透過iPod與Wadia 170i一曲接一曲播放,雖然多半不是我熟悉的音樂,且搭配的器材我都只曾零星片段地聽過,但當下我立刻就有一個感覺:K-10確實是一台好前級,它充滿了無比的活生感與音樂性,真讓我驚呆了!K-10的好聽是基於真的好聽,是一種極其自然、甜美的感受,而不是從強悍或突出的音響性能帶來的恫嚇感,最簡單的形容就是:美妙。

有晶體機的規格 又有管機的味道

這樣的美妙從何而來呢?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K-10具有真空管前級的味道,像是帶有晶潤的通透感、清麗的光澤與豐富水分、鮮豔甜美的質感、對空間的描繪清晰又確實、優異的柔軟度與柔和感...等,這些都是管前級最迷人的地方。但K-10厲害的是,它不僅有管前級的優點,又具有晶體前級的表現(它本來就是晶體前級),像是高達110dB的訊噪比,低至0.00003%的總諧波失真,非常平直的頻率響應,極為輕鬆自然的兩端延伸…等,兩者的優點兼備,造就如此的美妙。

當然,我所聽到的聲音來自整個系統,包括數位訊源、DAC、K-10前級、後級、喇叭,以及各式線材,還有調校得宜的空間,交融出美妙的音樂。但我隱約覺得,K-10在這套系統中像是Metronome Nausica DAC與Audio Valve Baldur 300後級之間一條略帶增益的訊號線,搭起了一座橋樑,讓訊號毫無阻礙地直通過去。我不敢說K-10是否有替訊號增色、調音,還是減損了訊號,但我認為我聽到了每一件器材的特質與優點,聽到了一切細節,卻沒有明顯感受出K-10的個性。K-10像是一部消失了的前級,透明無染,清澈了無痕跡,但又具備足夠的增益,讓音樂充滿生意盎然的活力。





就我在婕韻聽到的聲音來說,K-10搭配管後級顯得相當適合,但我覺得它和任何器材都很登對,除非你想透過它調整音色。我在婕韻聽到了什麼?首先,我聽到K-10具備非常優異的細節表現,而且是全頻段都好。它的低頻不僅收束、凝聚、明快、顆粒感鮮明,而且解析力與層次感非常棒,向下的延伸極為自然,就以著名測試片Dali CD Volume 3第4軌《春江花月夜》來說好了,所展現的低頻細節與層次應該是我聽過最多的一次吧!高頻呢?輕盈、飄逸、細膩,延伸好輕鬆,讓Exquisite表現出Kharma特有的甜美、優雅質地,可說是美不勝收。播弦樂時,弓弦摩擦的沙沙質感既清晰又柔順,那種略為柔軟的質地應是來自Baldur 300,實在迷死人了。只要是播自然樂器或人聲,音色沒有不豐富的,因為K-10傳遞了來自訊源的豐富泛音,那正是樂器原有的音色。還有還有,那就是空氣感,這讓音場顯得綿密、充實,把空間樣貌交代得一清二楚。

讓人迷戀在音樂中

接著我用Kalista轉盤聽幾張我自己帶來的CD。以Eric Clapton在倫敦皇家亞伯廳的音樂會現場專輯「24 Nights」為例,當中《Old Love》是一首長達13分鐘的抒情藍調搖滾,歌曲雖緩,卻是激昂跌宕、高潮迭起,尤其透過K-10與整套超級系統的播出,讓我13分鐘屏氣凝神聆聽,時間更是轉瞬即過。這首歌曲打破我原以為K-10應該很溫文的印象。樂曲弱的時候K-10聽起來輕盈、靈動、鮮活、細微的起伏變化清晰可聞,強的時候又能表現出應有的爆發力、厚實度,以及龐大的音場規模與清晰低頻帶來的沉著感,有如怒濤拍岸,精采絕倫。

又如PMC測試片「Closing the Loop」,片中收錄的都是小編制樂曲,有各類型原聲樂器如鋼琴、弦樂、小號、吉他、鼓與人聲…等。透過K-10,我聽到的除了豐富完整的樂器音色、絲毫不存在的毛躁感(這句有點語病,既然是不存在的毛躁感,就不應該是「聽到」),以及極佳的音場結構、定位層次,我覺得我還聽到了「節制」,讓頻段維持著令人舒適的平衡性,完全不覺哪裡多了,哪裡又少了。

最後我拿出鄭可為的「轉身微笑」專輯,我想聽聽看她清麗絕俗、高亢清透的嗓音在此超級系統的播放下會是怎生模樣。沒想到,鄭可為的歌聲不只有我以前聽到的明亮、嬌柔、輕婉而已,還帶有很舒服的、恰到好處的厚度與暖意,在清恬淡雅中,增添了更多的「幸福感」。

沒錯,當天我聽完了K-10,回到家,那樣的幸福感依然留存在心中,這是長久以來聽完了好器材不常有的感覺。我覺得,有錢買這樣的器材是一種幸福,但如果還能從中聽到美妙的音樂,是更大的幸福。或許你還沒聽過Robert Koda,這狀況有兩種,一種是連Robert Koda這牌子都沒聽說過,一種是沒親耳聽過其聲,我想大多數人兩者都是,沒關係,從現在開始,請好好認識Robert Koda,這是一台能讓人迷戀在音樂中的器材,值得深刻體會。


器材規格

Robert Koda Takumi K-10
型式:前級擴大機
輸出:RCA單端×2,XLR平衡×1
輸入:RCA單端×3,XLR平衡×1
增益:6 dB
輸出阻抗:單端75歐姆,平衡37歐姆
輸入阻抗:單端50k歐姆
訊噪比:110dB
頻率響應:20Hz–20kHz/±0.03dB
失真:0.00003 % @ 1Khz at 2.5V into 100K ohm
尺寸:380×170×380 mm (W×H×D)
重量:27 kg
參考售價:1,500,000
進口總代理:全茂
電話:04-2234-1815

入門光學唱頭的優選–DS Audio DS-E3 光學唱頭
來自日本的 DS Audio 唱頭以其獨特的光學感應原理產生訊號,和傳統的動圈或動鐵唱頭截然不同,也因此引起了許多好奇的黑膠迷也想嘗鮮。那嘗試的代價很高嗎?未必,DS Audio 提供多種等級的產品,像是這款 DS-E3 便是他們家的入門級唱頭...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