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承融,攝影/郭振榮 2017/03/09發表,已被閱讀190,263
來自丹麥的喇叭品牌Jamo成立於1968年,算一算已經快要達到半世紀的成就了,這陣子台灣代理商動作頻頻,積極開發大眾消費市場,先前還在知名連鎖賣場推出入門級的家庭劇院組合,據說銷售成績相當不錯,其中推薦搭配的主動式超低音,正是本次的主角Sub 210。

體積精巧 線條俐落

在試聽之前先上網搜尋了一下,發現定價1萬6千多元的Sub 210竟然在某些電商平台可以用不到6千元就能入手,可以說是經濟又實惠的嘗試。拆箱一看,Sub 210的重量不重,約7.5公斤而已,體積也相當精巧,長寬高各約30公分左右,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方形小盒子,號稱是同級產品中體積最小的款式。除此之外,Sub 210的外觀線條簡單俐落完全沒有綴飾,很容易融入各種視聽環境之中,編輯部這次收到的是亮面黑的版本,除此之外還有亮面白、深/淺色木紋、啞光黑/白共六種顏色可以選擇。


8吋長衝程低音

不過,左看右看怎麼找不著喇叭單體?原來Sub 210將單體配置在箱體底部,這只長衝程低音單體的口徑有8吋,懸邊使用泡綿材質製成,負責驅動這顆低音的擴大機模組具備200瓦輸出功率。箱體設計上,Sub 210採用低音反射式設計,優點是比密閉式超低音更容易獲得豐沛的低頻量感,而且低頻延伸更好,根據原廠公布的規格,Sub 210的低頻最低可沈潛至38Hz。有優點當然也有缺點,一般來說低頻的速度感(或稱暫態反應)不如密閉式超低音來得快。


簡單方便的調整功能

Sub 210的使用和調整很簡單,原廠在背板上安排了三顆旋鈕,由上而下是音量控制、分頻點調整、相位調整。其中分頻點可調整的範圍在40Hz~200Hz之間,這個部分必須參考搭配喇叭的頻率響應來做設定,如此才能確保頻段銜接順暢,至於相位則是0~180度連續調整。輸入端子倒是很簡單,只有1組RCA輸入可以使用。電源開關除了On/Off之外,還可以切換至Auto模式,也就是當偵測到音樂訊號輸入的時候才會自動開機,免去每次都要開關機的麻煩。


一般來說,主動式超低音常見於多聲道家庭劇院系統,但其實也可以拿來和小型書架喇叭搭配成2.1聲道系統。所以這次我搬出了私家貨—Elac 301.2書架喇叭,可別小看這對喇叭,往年在音響展上時常聽到該品牌大陣仗展出的驚人聲音氣勢,但靠近喇叭細聽才發現,原來是廠商刻意用這對301.2「以小博大」,稱它為迷你小鋼砲實不為過。即便如此,箱體容積的先天限制,依然會影響到低頻延伸能力,所以還是得依靠超低音加持來彌補低音頻段。其他搭配的器材有Integra DTR-50.7 AV環繞擴大機,以及Sony BDP-S370藍光播放器作為訊源。


讓音樂更鮮活有肉

先播放阿格麗希在「Lugano Concertos盧加諾音樂節」的現場錄音,其中一軌是「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剛開始先以單純的2聲道狀態聆聽,即便是小鋼砲,少了超低音的輔助,下盤依然顯得有些虛無飄渺,可是加入Sub 210之後,低頻量感立刻豐滿了起來,定音鼓的力道、顆粒感都比先前來得清楚明確,阿格麗希指尖下的鋼琴更有重量與權威感,音樂聽起來更鮮活有肉,連帶音場也跟著開闊起來。

可別誤會Sub 210的低頻不夠好,接下來換上DTS 2016藍光測試片,播放其中的「玩命關頭7」飛車追逐的測試片段,影片中的車輛飆速、撞擊、翻滾或是爆破、打鬥等各種橋段在Sub 210加持下,展現出低頻衝擊力道,讓影片看起來更加緊張刺激。同樣的,如果關掉超低音,低頻氣勢立刻銳減,看片的爽度跟著大受影響,可見超低音的好還是要比過才知道呀!

整體來說,Sub 210在聆聽音樂時,低頻量感表現不俗,只要調整得宜,就能夠讓聲音聽起來更飽滿又不會太過浮誇,讓音樂的下盤更加穩固,可以說是小喇叭的好幫手。至於拿來看電影也具備適度的衝擊力道,雖然還稱不上強猛的等級,但以如此實惠的價格來說,已經相當優秀了!如果您的視聽空間不大,而且又不想花費太多預算的話,不妨考慮看看。


器材規格

Jamo SUB 210
型式:1單體低音反射式主動超低音喇叭
單體:8吋低音單體×1
擴大機功率:200瓦
頻率響應:38Hz~200Hz
尺寸:313×283×305 mm(H×W×D)
重量:7.5kg
建議售價:Black 黑色 : $16,000 元
High Gloss Black 鋼烤黑 : $22,900 元
進口總代理:宇環數位
電話:04-2330-1990

具備豐富擴充性–Bluesound Pulse M 無線串流喇叭
從外觀來看,Bluesound Pulse M 似乎只是一款單純的袖珍型無線串流喇叭,實際上不只如此,它還具有豐富的功能和強大的擴充彈性,能充分滿足各方面的需求。Pulse M 基本上是一款立體聲串流喇叭,內建兩顆 0.75 吋高音和一顆 5.25 吋低音,並採用...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