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攝影/郭振榮 2016/11/10發表,已被閱讀161,314
想起紐西蘭,除了綿羊之外,我的印象更多在「魔戒」三部曲,電影中如史詩般壯闊的場景多在此取鏡,但若講起紐西蘭的音響,似乎只想得到Perreaux這個品牌。記得早年開始玩音響的時候,就聽過Perreaux,不過中間不知何故,在市場上沉寂了了好一段時間,直到笙凱重新引進,這個品牌才在台灣市場重新有人推廣。既然陌生,不如直接向代理商借回來聽,於是這對重量級的Prisma 750單聲道後級就扛進U-Audio的試聽室了。


1974年成立的老品牌

Perreaux創立於1974年,算一算也是四十多年歷史,可說是老字號的音響品牌。當年創業之作就是擴大機,發展至今則是從訊源、DAC、擴大機、喇叭到線材,一應俱全,不過我對Perreaux的想像還是停留在擴大機。這家公司怎麼發展起來的?1974創業推出22瓦的GS 2002晶體綜合擴大機,隨後兩年逐步推出前級、後級與喇叭,主要專注在紐西蘭當地市場,同時經營家用與專業音響。

1976年Perreaux製作了紐西蘭本土打造的大型PA系統,而且隨著紐西蘭當紅十大樂團之一的Ragnarok巡迴演出,這套專業PA音響系統重量超過三噸,具備單聲道900瓦大功率輸出,在搖滾音樂會現場展現震撼人心的音樂威力。同時,在1976年Perreaux得到了第一張海外訂單,成為公司發展的一大契機,為了爭取外銷,他們不光強化線路設計,更重視安規檢驗。而在1977與1978年之間,Perreaux注意到MOSFET晶體的發展,聲音表現很接近真空管的音質,而且可以做出大功率後級,於是他們開始投入資源研究MOSFET放大線路。


美國市場打開國際銷路

1979年Perreaux發表了第一部MOSFET功率晶體綜擴SA80B與後級PMF2000,綜擴80瓦,後級輸出則是200瓦,而Perreaux也成為最早使用MOSFET放大晶體的音響公司之一,當年推出大功率晶體機,同時具備有如真空管一般溫暖音色,引起市場許多注意,也打出了Perreaux的品牌。身處於地廣人稀的紐西蘭,Perreaux知道一定要拓展國際市場,所以1980年代初期開始進軍美國,在紐約最頂尖的兩家Hi-Fi經銷商展示,獲得極大的成功,打開了產品的銷路,美國市場的大量需求,讓Perreaux不斷擴廠,在音響市場上站穩了腳步。

這段有關Perreaux的原廠故事,其實還標注了許多經典的Perreaux器材,但連我看到型號都想不起器材的模樣,還是不要贅述,但是讀完這段原廠故事之後,總覺得少了什麼?對,少了「人」?誰來創立Perreaux的?當年是誰有辦法把名不見經傳的紐西蘭擴大機「塞」入紐約頂尖的兩大HI-Fi音響店?故事裡沒說,我猜要不是原始創辦人不想出鋒頭,要不就是行銷部門希望公司能永續經營,不要靠一個創業英雄來支撐公司的命運。不過,在1970年代創立的音響品牌,像是Audio Research、Dynaudio、Burmester、Mark Levinson......等等,即便當年創業的靈魂人物,現在已經不在公司,也依然在國際市場上發光發熱啊!Perreaux也算是那個輝煌年代跟上潮流的音響公司,我很好奇當年是誰把Perreaux從南半球的一端,成功地推上全球市場,可惜找不到資料。


扎實厚重的大功率後級

雖然沒能挖掘出Perreaux有關人的精彩故事,可是一家走過四十多年,依然屹立於國際音響市場的公司,必然有其過人之處。我看著Prisma 750後級,扎實厚重,走的是老式硬派設計,在傳統的觀念裡,大功率後級本來就該又大又重,這Prisma 750光要搬動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想當年香港「發燒天書」寫到,欲練Hi-Fi神功,先練「大力」,講的就是能搬動器材,移形擺位的「大力」,看著Prisma 750重量級的設計,不禁莞爾。

Prisam系列總共有三款器材,分別是Prisma SM6 MkII前級、Prisma 350立體聲後級與Prisma 750單聲道後級,我推測Prisma 350與Prisma 750應該線路相同,但是Prisma 750改為單聲道模式,而且是真正全平衡放大,其實如果您不需要超強的輸出功率,Prisma 350應該也夠用。雖然350瓦對比750瓦,好像Prisma 750輸出功率多了一倍有餘,但實際轉化為音壓,大概只會多出10%左右,這和汽車的馬力一樣,500匹馬力的跑車,可能只比250匹馬力的跑車加速更快些,極速更高些,但絕對不是加倍馬力、加倍快速,要不然500匹馬力的超跑在路上都要飛起來了。


設計觀念遵循傳統

重量級的機箱,內部也是重量級的用料,超大尺寸的環形變壓器,代表大輸出功率的供電核心,而Prisma 750不僅外型古樸,沒有花俏之處,連內部設計也很老派,大尺寸變壓器,配上大尺寸電源濾波,這些長得像可樂罐的超大電容,這些年相對比較少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尺寸較小的電容,雖然大尺寸濾波電容的總容量,與許多小尺寸電容加起來一樣,但是兩者各有好處。大尺寸電容元件少,就少了配對問題,但是有人說大電容充放電速度比較慢,所以換成一排小電容速度比較快。兩者都有道理,音響線路的設計就是如此,總是有技術上必須取捨的選擇,而Perreaux的選擇是老派路線,大功率後級當然什麼都要大,這樣才能保留最大的電路工作餘裕度,發揮舉重若輕的大推力。至於Prisma 750到底有多大的濾波電容?總共60,00uF。


小功率Class A工作

至於Prisma 750的放大線路,Perreaux採用了所謂「Hybrid Class A/AB」,把Class A與Class AB混合起來的設計。第一級放大採用Bi-polar雙極電晶體,以Class A模式工作,如此可降低交越失真引發的奇次諧波,而輸出級則採用MOSFET放大,Perreaux在將近四十年前是領先使用MOSFET的廠家,現在依然偏好MOSFET,而Prisma 750的設計在10瓦輸出的情況下,等同於Class A模式工作,隨著功率輸出增加,超過10瓦之後就會變成Class AB工作。我推想這是工作偏壓點設定比較高,所以在小功率以Class A工作,大功率則換成效率較高的Class AB。

Prisma 750的老派作風,也展現在傳統的PCB板製作,我找不到使用SMT表面黏著技術的線路,全部都是傳統的PCB板插件焊接,所以電路板的尺寸加上大型電子零件,都是讓Prisma 750又大又重的來源。Prisma 750的傳統之處還包括粗壯厚實的內部配線,以及PCB板上加厚的銅箔,Perreaux盡其所能地讓電能在機器內部快速運作,達成大電流、大功率的輸出。


Prisma 750在設計與製作上的「傳統」之處表過,要來用這部後級了。這是一部單純的後級,喇叭輸出端子有兩組,這代表可以使用Bi-wire連接,輸入端子平衡與非平衡各一,兩個端子中間有搖頭開關,切換輸入,原廠說明書特別有提醒,盡量不要兩組輸入都接,而是選擇其中之一連接。再一項重要的開關,那就是Earth Lift Switch,可以切換接地模式,搖頭開關往下切,代表內部訊號對電源接地處於正常模式,而搖頭開關網上切換,代表斷開與電源之間的接地。

這個接地切換開關對聲音確實有影響,尤其是背景安靜程度,但我很難說哪一段比較好,因為每個人家中的電源與接地狀況不同,在U-Audio的試聽室裡聽,我會切換在往下的一般模式,聲音更顯穩固扎實,把接地往上切換,音場略微提高,底盤比較鬆軟一些,不過究竟接地該切換哪一個模式,使用者還是要在自家嘗試過後,才能依據喜好找出適當的設定,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而且,Perreaux的代理商笙凱是「接地專家」,找他們幫忙設定,絕對能找到正確答案。


兼顧音樂的厚度與光澤

用來搭配Prisma 750的前級是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6,我採用全平衡連線,對應Prisma 750的平衡線路,實際上用ARC REF6來搭,平衡絕對比非平衡更好,因為平衡的前級輸出電平多了一倍,驅動Prisma 750更全面,相較之下,用非平衡連線,氣勢虛了些、弱了些,為了讓訊號一路全平衡,我用PS Audio NuWave DSD平衡輸出,前端則是編輯部的老Audiomeca CD轉盤,喇叭則是CC Admonitor Silver Preference配上低音柱。

輸出功率高達750瓦,Prisma 750的推力自然不在話下,推起Admonitor與低音柱彷如無物,可以隨心所欲催大音量,低頻段依然抓得又牢又穩,但我更在意音質,大功率推力好不難,要兼顧音質卻不容易,Prisma 750在聲音質感上經營得不錯,音符顆粒龐大厚實,中高頻段還有明亮纖細。從簡單的音樂講起,聽辻井伸行的「莫札特專輯」,清新亮麗的莫札特鋼琴奏鳴曲,觸鍵輕柔,轉折之處富有彈跳力道,我很喜歡辻井伸行彈奏的莫札特,這位盲眼鋼琴家很能把莫札特天真爛漫的氣氛表現出來,大調的明亮色彩,在Prisma 750上面有著舒服且富有光澤的暖色調,而這種溫暖色調也和REF6有關,兩者搭配起來相得益彰,能夠兼顧音樂的厚度與光澤。

優秀的喇叭單體控制力

換上難一點的音樂,聽加拿大Viveza四重奏的「Tango Tango」,小提琴富有張力的探戈旋律,在低音提琴彈跳有力又厚實的陪伴下,飆出韻律躍動的探戈氣氛,手風琴、鋼琴穿插其間,還加上拉丁鼓拍奏,Prisma 750把手拍拉丁鼓的樣貌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細節的呈現很漂亮,您可以從音樂中想像,究竟手拍拉丁鼓時用的是手掌還是指尖,鼓聲有時厚實,有時輕快,在手掌與指尖的細微變化,賦予探戈生動的音樂面貌。Prisma 750把整個音場似乎都往前拉了一些,音像更顯龐大真實,在這張精彩的探戈音樂錄音中,您可以輕鬆聽見各種樂器的形體,同時享受音樂聲部交融的美感。

大功率的Prisma 750,低頻的控制力很強悍,這大概是我拿來搭配Admonitor加低音柱,推得最好的後級之一。我常拿Marcus Miller這位電貝斯手的CD來聽低頻表現,他用的電子音樂比較少,比較接近真實世界聽得到的低頻,而不是電子合成器搞出來的誇張低頻。聽著「Free」專輯,裡面包括了頂尖電貝斯手的各種技巧,Funky節奏拍打時,Prisma 750可以把Admonitor的低頻推得又猛又快,電貝斯爽朗乾脆的力道,音符一顆顆飽滿地跳出來,我用大音量聽著,心裡面想起年輕時在熱門音樂教室教吉他,聽電貝斯老師測試新來的Marshall貝斯音箱,Prisma 750低頻的豐沛量感與結實有力,真的就像當年靠在Marshall音箱旁邊,聽著電貝斯老師秀技術啊。

有著扎實穩固的推力,Prisma 750的控制力語音場描繪能力也相當優秀,我想舉卡拉揚1957在EMI時代指揮愛樂交響樂團錄製的「唐懷瑟序曲」(Tannhauser Overture),華格納,標準的大編制音樂,音樂由銅管群揭開序幕,音量不大,隨後弦樂群以同樣的主題加入,疊出管弦交響的厚實,Prisma 750隨著音樂越來越強,那種舉重若輕的自在感,我根本不擔心後面越來越強悍的音樂,一層比一層更厚、更重、配器更龐大,只感受到卡拉揚一層層把音樂疊出華麗的色彩,展現華格納音樂的龐大,這長達十五分鐘的序曲,我一口氣聽完,用Prisma 750來聽華格納,確實是享受。


藏於石中的璞玉

談了這許多,我實在覺得Prisma 750是一塊藏於石中的璞玉,Perreaux的作風老派,機箱厚重扎實,造型質樸無華,可是內中蘊藏的是硬派的驅動力與控制力,750瓦扎實地控制著喇叭,準確地工作,真實地再生音樂,這是一部蘊藏音樂美玉的大功率後級,值得重視內涵的愛樂者細細品嚐。

器材規格

類型:單聲道後級
輸出功率:750 W(8Ω)、1300W(4Ω)
頻率響應:20 Hz to 25kHz (+/- 0.25dB)
類比輸入端子: XLR/ RCA
訊噪比:100dB
最大輸出電流:160A
阻尼因數:大於700
輸入阻抗:非平衡22k歐姆、平衡3.3k歐姆
尺寸: 430 mm x 186mm x 497mm (WxHxD)
重量: 31 kg
建議售價:450,000元/對
進口總代理:笙凱
電話:02-2370-2900
網址:www.sk-audio.net


招兵買馬啦!–U-Audio誠徵【攝影美編】
我們正在尋找一位多才多藝的攝影美編,來加入我們的團隊。若你對攝影與視覺藝術充滿熱情,同時還希望能夠接觸到最新的音響器材、聆聽優美音樂,那麼這個職位可能非常適合你!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