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戴天楷 ,攝影/郭振榮 2016/09/30發表,已被閱讀164,537
Trigon二十歲了。二十年歷史對一間Hi End音響公司來講,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多的是成立更久的品牌,迄今依然活躍於市場上者。但也有很多音響公司捱不過國際經濟情勢的波動,因為財務困難而收手或將品牌賣出。連Trigon也是因為這樣才應運而生。

Trigon的器材外觀簡單,看起來方方正正,沒什麼特殊的造型,也沒什麼令人驚艷的配色,但一切都有道理。前面板設計非常簡單,顯示幕位於正中央,顯示幕下方是一排功能按鍵,顯示幕右邊則是音量旋鈕,面板左方型號上有一個6.3mm的耳機輸出。

從機背看去,就知道Trigon Energy SE是一台Dual-mono的雙單聲道擴大機。端子多為RCA型式,但也附上一組平衡輸入,而且是真平衡線路。

特別版頗有向自家公司誌慶之意

Trigon的創立者,Ralf Kolmsee和Rainer Reddemann原在另一家德國音響品牌Restek服務,而且都很資深。他們在Restek待了約16年之久,卻遇上公司經營權移轉,致使兩人為了貫徹自身多年來對Hi End音響的理念,決定離開,另起山頭,這才創立了Trigon,那時是1996年。

身為Trigon的老闆之一,也是主要產品設計者,Rainer為Trigon的產品開發掌舵。過去Rainer在Restek時便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包括CD Player和擴大機,這些音響設計的理念依然延續在新品牌產品上,甚至連外觀都還有幾分神似。但無論如何,Trigon就是Trigon,走過20個年頭,說出他們已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和肯定。今年推出的綜擴Energy SE,頗有為廿週年誌慶之意。不過,我後來向Rainer詢問,他告訴我,Energy SE雖然剛好在這個時機推出,卻不是廿週年紀念版,週年紀念的系列已在上半年的慕尼黑音響展面世,不久之後,台灣音響迷也會見到。

Energy SE當然是根據於幾年前推出的Energy進化而來的,是Trigon旗下最入門的綜合擴大機。拿最入門的型號推出特別版?怎麼不是拿高階機來改款呢?這就可以看出Trigon這家公司的務實風格,如果改版能讓更多人聽見好音樂,那選擇入門款有何不可?況且,真以為Energy SE很入門嗎?單是售價就不是那種受薪階級「手滑」一下就買得下去的。而且,價格還不能說明一切,設計才是重點。

雖然沒有以蝕刻或絹印方式標明功能鍵名稱,卻在開機後直接顯示在顯示幕上。

雙單聲道設計,強化電源供應

Trigon的器材外觀簡單,看起來方方正正,沒什麼特殊的造型,也沒什麼令人驚艷的配色,但一切都有道理。Energy的設計特點可歸納如下。首先,放大線路採雙單聲道設計,左右聲道的放大線路各自安排在機箱兩側,因此在機箱兩側有成排的散熱片。雙單聲道設計最大的好處就在於提升聲道分離度,因為兩個聲道的放大線路各自獨立,較不容易出現串音干擾,這樣一來,形塑立體聲的性能就更好,聲音的輪廓感也會更鮮明立體。

其次,Trigon很重視電源供應。對於任何一部音響器材,電源都至關重要,電源乾不乾淨?波形完不完美?輸出的電量與速度是否足夠?這些都在在影響了器材的聲音表現。Energy SE的電源供應設計扎實,打開機箱上蓋,兩個偌大的環形變壓器十分搶眼,Energy SE的機箱本就不大,兩側還有散熱片佔掉不少空間,機內空間更受限制,即便如此,Trigon仍舊在裡頭放進兩個環形變壓器。緊鄰著變壓器,則是整塊電源線路,上面有多區塊佈局,包括電源穩壓,以及獨立供給前級數位邏輯線路的電源模組。超額的電源供應、數位類比供電相分離,這些設計都可見於Energy SE之中。

他們將機箱內中央地區給了電源,前級線路則在機器後方,兩側為放大線路,機器前方則是數位控制線路。Trigon將Energy SE各個線路予以分開,使其互不干擾。兩個環形變壓器,加上位居中央的電源線路,數位邏輯線路還獨立供電,說出Trigon有多重視電源供應。

超短訊號路徑,加上一切合理的線路安排

其三,原廠標榜他們採取超短路徑設計。例如,電源變壓器與電源線路相連一起,RCA的端子直接焊在線路板上,兩塊前級線路板同樣以插件緊緊相接,中間不經過任何接線。訊號路徑越短,訊號的衰減就越少,受干擾的風險也越低。第四則是經過縝密設計的線路安排,不但井然有序,且佈局合理。他們將機箱內中央地區給了電源,前級線路則在機器後方,兩側為放大線路,機器前方則是數位控制線路。Trigon將Energy SE各個線路予以分開,使其互不干擾,尤其是容易產生數位雜訊干擾的邏輯線路置於機箱前方,與類比線路遙遙隔開;將電源置於中央,使得各線路板的供電都有最短路徑;擴大機兩側的散熱片就是機箱側板,功率晶體則直接固定在其上,有力於散熱。不禁要誇:老經驗的Rainer真是線路高手。


後級的放大晶體直接貼於散熱板上,透過散熱鰭片導熱,以保持電晶體的溫度維持在最佳狀態,不致過熱。

巧妙的工業設計

最後,我還欣賞Trigon的設計功力,不僅見於電路,也在於工業設計。雖然機箱空間有限,但Trigon利用直放線路板,增加了空間利用,而且能夠創造出最佳的散熱效果,即便開機大聲放音樂三個多小時,機箱依然保持微溫,可見散熱效率之佳。並且,素雅簡約的造型,確有許多精巧的設計細節,例如一般擴大機的上蓋板多半是從上方或兩側、後方以螺絲鎖定,Energy SE的上蓋完全不見螺絲,要開上蓋,請將機器翻過來,由機底兩側六顆六角螺絲鎖定,而且螺絲還是內藏的,要將六角扳手伸進洞裡轉開,其中四顆還得先拆掉四個腳墊才能看到螺絲孔。四枚腳墊則是鋁合金為主體,中央墊有一塊透明塑膠片,底部接觸面則是羊毛氈,透過三種材質耦合出Rainer所認為最佳的諧振。這種複雜的設計,在別家的器材上,就算價格貴上兩三倍者,還不見得用上。大型的旋鈕轉動非常順手,螢幕大小適中,視覺上很協調,而且能充分傳達當前工作資訊。

Energy SE的前級部分,並沒有像自家高階那樣採取全平衡設計,這當然一方面考慮到空間,二方面考慮到成本;平衡線路的用料是單端設計的兩倍,線路所佔的面積也比較大,空間有限的Energy SE已容不下更大的機板;加上零件加倍,成本也加倍,還得加上配對的功夫,Energy SE作為入門綜擴,成本也要控制,才有更好的市場性價比。基於這些原因,有必要做出取捨。即便如此,Energy SE還是準備了一組平衡輸入,而且列為input-1。

邏輯線路就緊貼在前面板之後

採數位音控,具多重調整功能

此外,Energy SE採用數位音控。有的音響迷認為傳統類比音控聲音更好,尤其是經過精密焊接製作的級進式音控,但是,一來這種電阻式的音量控制,用一段時間恐有老化問題,尤其是在台灣這種潮濕的地方更是如此。數位音控可以避免這個問題,而且它的級距設定比級進式音控精密許多,用家不必擔心調不到合適音量。數位音控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比類比音控左右聲道更為平衡,因為它全然是數位邏輯控制的,因此不像有的使用傳統類比音控的擴大機,左右聲道音量可能會有些微差異。再者,Energy SE還結合了微處理器,可以做更多的數位控制工作,讓擴大機的功能更多元豐富,例如聲道平衡調整、Stereo/mono工作切換等,其中更以各輸入端音量設定最為特別。Trigon考慮到用家可能同時擁有好幾台訊源,但每一台器材的輸出不同,如此一來,如果把音量調到35格,各個訊源播放出來的音量就不一樣,為解決這個問題,不如在擴大機端做調節,讓接在input-1與input-2的兩台不同輸出電壓的訊源,在Energy SE上聽到的音量都一樣。對於想要比較不同訊源的用家(尤其是音響評論工作者)來說,真是相當方便的設計。

事實上,前述這些特點和功能,都可見於早些推出的Energy一般版,那SE版到底差別在哪裡?我也很好奇,經過費心研究,仔細研究線路、上網查閱資料、官網搜尋,都一無所獲,後來還是開口問了Rainer本人,方才得知。SE版在基本架構上沿用一般版的Energy,但是在放大線路上做了修改,在放大線路的輸入級採用了cascode線路,也就是利用兩極以上的電路串疊,這樣一來可以讓增益高、輸出阻抗大、頻寬更寬、迴轉率也更高。Rainer說:「這些調整能讓Energy SE聲音聽來更有衝擊力,對喇叭的控制力也更好。」差別大嗎?Rainer說:「只要兩台機器放在一起比較,立見高下。」

原廠標榜他們採取超短路徑設計。RCA的端子直接焊在線路板上,兩塊前級線路板同樣以插件緊緊相接,中間不經過任何接線。訊號路徑越短,訊號的衰減就越少,受干擾的風險也越低。

收服難搞的Capriccio Continuo喇叭

試聽地點在U-Audio試聽室,這是一個超過廿坪的空間,當中沒有任何隔間。訊源以MacBook Pro搭配PS Audio NuWave DSD,播放軟體為Audirvana搭配iTunes,播放檔案均為.aiff。喇叭則主要使用Capriccio Continuo的Admonitor Preference Plus加Submonitor MKIII低音柱組合,其間也嘗試單獨使用Admonitor Preference Plus書架喇叭,以及同為德國血統的Ologe Acoustic One和Elac 310 Crystal Edition。但最讓我滿意的搭配仍是整組CC喇叭。其實這喇叭並不好應付,搞得好,它的高音飄逸有光澤,音樂聽來活生自然,低音柱則提供了豐盈卻精準的低頻;然而,若擴大機配的不好,低音鬆垮無神,高音則很容易飆出來,聽不了多久就讓人想逃離現場;真那麼慘嗎?真的。所以,在U-Audio試聽室裡聽擴大機,如果不夠好,還不敢輕易搭配CC的這個喇叭。不過,當我直覺地接上Trigon Energy SE,CC喇叭發出了讓人陶醉的聲音,我甚至有點認不出是CC喇叭,整個聲音穩了下來,似乎擴大機讓它幹嘛就幹嘛,成了乖巧的孩子,不,或者我該形容成了紀律嚴明的部隊。因此,以下的試聽報告就以CC喇叭組合為主。

這是Trigon Energy SE的腳墊,外圍是鋁合金,下方與桌面接觸的是層羊毛氈,內部夾層則是透明的塑膠片。結合三種軟硬不同材料,當然是為了調諧出理想的諧振。右圖,則是腳墊安裝在Trigon Energy SE上的樣子,如果要拆掉上蓋,必須把四個腳墊都先拆下來,才能從機底伸入六角起子,解開固定螺絲。

堪比百瓦以上擴大機的驅動力

第一個要誇的就是Energy SE的驅動力和控制力。它並沒有讓人望而生畏的體積,也沒有一兩百瓦以上的輸出功率,但是推起CC喇叭竟然勇猛帶勁,一點不像是台70W(8Ω)的綜擴。我以拉圖指揮伯明罕交響樂團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EMI, 7 54647 2)為例,第四樂章具有暴風雨般激烈狂亂的動態,很多音響迷都喜歡拿這段樂曲來測試。我聽到相當震撼的聲音,單是樂章開頭的幾聲定音鼓就顯出氣力萬鈞,搭配弦樂部剛勁的拉奏,以及銅管輝煌軒昂的號聲,樂團以雷霆之勢展開樂章。厲害的就在這裡,鼓聲要猛,還要收的住,不能讓鼓聲如潰堤般氾濫無章;這裡的弦樂和管樂都使出了渾身解數,以陽剛氣勢盡可能的迸發出聲音能量;各聲部各顯神通之際,還要維持音場不亂,要讓人感受的到能量,卻不能感到噪耳。Energy SE此時顯出其大將之風,樂團齊奏時顯得氣勢磅礡,CC喇叭構築起一個相當具備規模的音場,還能始終保持穩定,遇到大動態也臨危不亂,這等控制力,以70W綜擴來講,真是值得稱好按讚。

播放流行音樂時,Energy SE也把鼓聲控制的讓人聽起音樂過癮極了。聽Metallica的同名專輯「Metallica」,當中的鼓聲結實又清楚,「Sad But True」鼓又沈又重,在「Holier Than Thou」裡又聽見明快果決的鼓聲。CC喇叭展現出少見的陽剛面貌,Submonitor MKIII低音柱的三個165mm的低音單體被控制得穩當當的,該放該收的瞬間抓的真好,鼓聲保持著相當高的密度,唯衝擊力道還略嫌不足,不過,這應該是CC喇叭的聲音特性使然。

聽Michael Jackson的「They Don't Care about Us」,那個電子音效的爆炸感,真是火力十足。我發現Enegry SE的速度雖稱不上電光石火般快,但是一點沒有拖慢感覺,加上滿有力道頓點,而且音場相當寬,聽起來就是帶勁。

看來Rainer大概也喜歡聽這樣的重拍音樂,Energy SE的放大線路這樣一改,真是有力!

醇厚溫潤,暖中帶甜

並非只是有力,Energy SE的聲音質感也有一套。它的聲底溫暖醇厚,聲音的密度高,聽起來就更有實體感。聽2014年高雄音響展的紀念CD,當中第二軌是理查史特勞斯的降E大調小提琴奏鳴曲(op.18)第二樂章,這個樂章是 Andante cantabile(如歌的行版),因此,演奏時要表達出一種歌唱般的表情,還要能吐露出音符間的情感與美麗。我聽到的小提琴聲音溫潤而有光澤,那種綿密的質感,讓琴聲聽起來像真,那暖中帶甜的音色,讓音樂聽起來格外的美。演奏者的揉弦動作也藉由抖音音色而呈現出來。鋼琴聲音的顆粒清楚,圓潤而結實,還帶著溫和的亮度。兩件樂器的定位清楚,甚至還前後有距,Energy SE把這些錄音現場的畫面帶來給我。

我想再聽聽鋼琴,於是播放Alfred Brendel彈奏貝多芬的英雄變奏曲(Philips, 412 227-2)。透過Energy SE,鋼琴聲音顯的較渾厚,重量感頗佳,如果您本就喜歡具有木頭味的鋼琴聲,那Energy SE您肯定滿意。鋼琴高音質地密卻不堅硬,反而帶著些許柔韌,感覺既圓潤又有溫度,在一些快速彈奏的樂段,甚至感覺有股黏性帶彈性的感覺,我不是在賣米,但那琴聲真只可這樣形容——香Q有彈性。CC喇叭搭配Energy SE,聽起來似乎沒有那麼強調琴弦振動的細微聲響,然其琴箱共鳴的聲音就比搭上公司參考機Linear Acoustic LAV-60 MKII豐潤許多,音質也濃郁一點。在彈奏低音時,聽起來毫不費力,低頻似乎要來就來,Brendel怎麼彈,Energy SE就怎麼推CC喇叭。Trigon在表達聲音傳真的事上,不是藉由高度透明下提供數不清的細節,而是在一種適度的前提下,讓聲音展現一種帶有溫度的感染力。我這樣聽著Eroica Variations,越聽越覺得:是啊,這樣才有英雄氣魄!

聲音密度佳,器樂傳真、人聲傳情

既然提到了音質表現,我再回頭提馬勒第一。Energy SE除了維持穩定的音場層次,而且能在樂團展現豐沛能量時,有條不紊且當機立斷地展現高度控制力。在管弦樂演奏時,樂器的聲音質感也能充分表達。聽馬勒第一號交響曲時,能感覺那弦樂綿綿密密,這種有厚度的弦樂聽起來就是迷人,成片成片地像海上波濤一般,在和煦陽光的照耀下,隨著海風一道一道地推送過來,這種弦樂聽了真教人陶醉。無論是樂手撥弦,或以琴弓擊打琴弦的聲音,聽來都具體而明確。低音弦樂的的聲音厚實又帶著柔軟度,在撥奏時富有彈性。Energy SE溫暖的音色,讓各種木管樂器的質感被突顯出來,聽起來更為迷人。在第四樂章裡,拉圖刻意在某些樂段製造出來一種略顯粗糙的弦樂質感,營造出緊張而且令人驚懼的氣氛,Energy SE並沒有讓它的溫暖音色遮蓋掉這樣的詮釋表現。我為這段描述做個小結:該有的,仍有;該是的,就是。

2011年高雄音響展紀念CD的第十軌,女高音的聲音略帶厚度,身體的共鳴也相對更為飽滿,唱到高音強音處,聲音能量感十足,相當有穿透力,又不顯得尖銳刺激。轉音處的細微變化和發聲細節似乎少了一些些,卻又讓聲音線條更為圓滑平順,似乎少了一點靈巧,但滑順又溫暖的聲音更添魅力。這首曲子的弦樂質感錄得高貴又有光澤,質感極佳。Energy SE也有溫文儒雅的一面,此時聽來,弦樂帶著貴氣飄然而來,襯底的低音弦樂提供了有彈性的支持,讓樂曲有著穩固的下盤,聽來真是美。第十二軌則是男低音,這時聽到的男低音實是飽滿雄壯,充分展現軍人的果敢氣質與剛毅威儀。遠方的小鼓帶著機敏,搭配著銅管,帶出奕奕精神。

雖然不像自家高階機種那樣是全平衡線路,但是仍預備了一組平衡輸入,而且是真平衡線路,Trigon將之列為input-1,似乎在告訴你:「請優先選用平衡輸入」。

接平衡線更好聽

我試著把低音柱的接線移開,單單把Energy SE接在Admonitor Preference Plus上,這時低音少了,聲音比較沒有那麼厚實,也就顯得靈巧了些。如果加上低音柱,低音補了回來,中音也更厚實,聲音整體密度更好。不過,我還真是喜歡這個組合,Trigon Energy SE把Admonitor Preference Plus的高音制服的服服貼貼的,一點都不衝、不飆、不尖。就像是石頭在溪水中打滾多時,打磨掉了尖角,留下盡是圓滑的鵝卵石。

至於接線方面,雖然Energy SE兼有平衡與非平衡,但在兩相比較下,我仍選用平衡線。試聽室裡有兩對Xsymphony XP-OCC Infusion訊號線,一對是RCA,一對是XLR,這樣我們就能A/B test器材用什麼線接比較好聽。經過幾首曲子的輪番測試,我選用了平衡線,最大的差別在於音場、形體、定位。以平衡線連接時,感覺音場變得更寬闊深遠,舞台被拉大了;發聲體的輪廓更鮮明,相較之下,接單端就模糊了些;因為形體明確,各發聲體的定位也更清楚確實,該在哪裡,就在那裡。這樣一來,音樂就更為活生。

即便是Trigon入門綜擴,遙控器卻相當精緻,鋁合金的遙控器,握持起來相當有質感。有趣的是,所有功能都以符號表示,沒有任何字樣。

這是原廠配附的電源線,線身上還印有Trigon字樣,是原廠的訂製品。專屬於Trigon器材的用家。

這是Trigon Energy SE的上蓋,本身就有厚度,因此頗有份量,以手輕壓不會有任何變形,完全不像平價擴大機使用的機殼那樣單薄。上蓋內還貼有阻尼,可提供抑震。值得注意的是那兩邊力起的孔柱,那是用來鎖定螺絲用的。上蓋的固定螺絲不是從上面鎖定,而是從機器底部深入鎖定。

越聽越有味道

如果以為德國器材就必定是精準直接,如同雷射光或如手術刀般銳利,那Trigon Energy SE要告訴您千萬別上了這刻板印象的當。它充滿能量,雖是70W綜擴,卻堪比百瓦以上擴大機的推動表現。即便有力,卻不野蠻凶悍,它音色溫暖,音質飽滿,音樂聽起來總有一股溫潤甘美的味道。即使它不強調豐富細節,和聲音準確犀利,卻仍能以一種較溫和又不刺激的方式,達到音樂傳真的目的。用上Energy SE,聽音樂真是越聽越有味道。


器材規格

型式:綜合擴大機
輸出功率:2×70瓦/8歐姆,2×100瓦/4歐姆
輸入:XLR×1,RCA×6
輸出:Pre out/ Rec out×1(可選)
分離度:<80dB(1KHz)
頻率響應:5Hz~250kHz
失真:<0.005%
訊噪比:>90dB
尺寸:440×110×310mm(W×H×D)
重量:14kg
建議售價:199,000
進口總代理:東億視聽
電話:02-2690-7730
地址: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179號2F
網址:www.audiovoice.com.tw

入門光學唱頭的優選–DS Audio DS-E3 光學唱頭
來自日本的 DS Audio 唱頭以其獨特的光學感應原理產生訊號,和傳統的動圈或動鐵唱頭截然不同,也因此引起了許多好奇的黑膠迷也想嘗鮮。那嘗試的代價很高嗎?未必,DS Audio 提供多種等級的產品,像是這款 DS-E3 便是他們家的入門級唱頭...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