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治宇,攝影/郭振榮 2016/07/21發表,已被閱讀120,166
線材的設計,不論是電源線、訊號線、喇叭線還是數位線,重點不外乎導體與結構兩項,然後再加上隔離、屏蔽與避震等措施,最後則是兩端的接頭。每個環節的重要性不一而足,端看設計者的聲音理念或調音手法,恐怕沒個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環節交互影響,彼此牽制,可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簡單地說,其實線材和器材一樣,表現出的是設計者聽音樂的方式與對聲音的看法,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東西,也因此當我拿到這對ASI的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時,雖然還沒聽,但我對它的聲音走向在心裡大概就有個底了,這是因為我長期使用ASI空間調音設備,先前也寫過ASI前、後級的評論,和設計者Franck Tchang又有過數面之緣,對ASI的聲音算是相當熟悉。可是,即便如此,當我知道ASI線材是如何設計時,仍不免大為驚訝:怎麼有人這麼做線材的!?


含有5種金屬的導體

話說線材最重視傳導了,每位設計者莫不求取傳導效能的最大化,努力提升純度或運用合金,抑或使用像OCC單結晶銅這種東西,每條導體只有一個結晶,沒有晶粒的斷面,可讓電子毫無阻礙地流動。問題是這樣的概念似乎不被Franck Tchang重視。他的Liveline線材居然是用好幾段不同材質的金屬,一段一段焊接起來,變成一條完整的導體,當中別說是晶粒不只一個了,連焊點都有好多個,這樣子對傳導有幫助嗎?有沒有幫助,聲音說了算,Franck做線本來就是耳聽為憑,而非依靠測試數據,只要你相信Franck的聲音哲學,認同他聽音樂的方式,就會相信他的製線方式肯定有用,而我是實地聽過這對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了,我不禁要說,它不僅同價位線材難匹敵,即便是數倍身價的線材都未必有它的能耐。

接下來我仔細說說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是如何設計的。Liveline線材的導體都是單芯線,不是細蕊絞線,所以RCA線是2根導體,平衡線則是3根導體。每根導體以銅、金、銀、特金、白金5種金屬,經過特定排列順序一段一段焊接成一整根導體。價位較低的Liveline系列用銀焊接,頂級的Liveline Reference系列則用金焊接。其奧妙就在於5種金屬的排列次序與段數(並不是每種金屬僅一段),因此Liveline的RCA線與喇叭線一定要遵循線材上標示的方向(平衡線兩端接頭不同,方向不會弄錯),不然相位會倒反。

對相位極度重視

上述的製線手法基於兩項概念。一是相位的控制。在整個ASI系統中,Franck非常重視相位,在他開發的各種空間調音設備當中,有一樣就叫做相位器,目的是強化空間中的聲音相位,讓正確的相位能更加清楚、明確地顯現出來,而不致被空間中混亂的聲波混淆。相位也同樣存在於線材內,Franck藉由特定的導體段數來控制相位,讓訊號從一台器材傳輸至另一台器材時,仍能維持正確的相位。

二是音色的控制。大家都知道不同材料的音色各異,銅線有銅線的聲音,銀線有銀線的聲音,紙盆振膜與鋁合金振膜的聲音也不一樣,各有其優缺點。為了截長補短,調和出均衡的聲音,於是便有銅線鍍銀、銅線加銀線、三明治振膜…等設計。只是Franck更猛,一口氣用上5種金屬,融合銅的厚實與沉穩、銀的解析、金的豐富潤澤、特金的密度,以及白金的貴氣與質感,兼容並蓄出最全面的聲音。事實上,這5種導體也正是ASI聲波諧振器的5種材料,或許是從5種諧振器的音色獲得啟發,讓Franck想到可以把不同導體用在線材上,但這當中5種導體該如何組合?長度比例各是多少?順序又是怎樣?都是靠Franck不斷試聽才得出最佳配方,因此他整整花了兩年時間才設計出第一款訊號線,接下來的8個月做出電源線,喇叭線的問世則又花他8個月,Liveline線材終於到齊。



沒有太多的絕緣、屏蔽或避震

導體焊接好,那絕緣、屏蔽、避震又是如何?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的單芯導體以鐵氟龍絕緣,接著以矽膠包覆,再套入黑色尼龍編織網,完畢。其中並沒有用到像是金屬編織網、麥拉屏蔽、多重隔離、棉線避震…等常見手法,把線材弄得又硬又重。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看起來不算細,但線身摸起來有點彈性,似乎用來絕緣的鐵氟龍管的口徑比導體還大上不少,尼龍編織網也不是緊緊繃住,因此線身不是硬梆梆的那種。這是因為Franck認為這樣的屏蔽與避震已經足夠,他不希望導體被絕緣、避震材料束縛,聲音才能兼具寬鬆度、厚實感、解析力、活生感與應有的重量感。粗壯緊實的線材雖然賣相好,但聲音聽起來較刻板,反而扼殺了音樂性,不是他想要的。這一點倒是與他設計的空間調聲設備異曲同工。他的調聲設備強調擴散而非吸收,因為音樂活生感來自空間裡的能量,要是把能量都吸掉了,又怎會有活生感?

在此要說在前頭的是,如果你是所謂的「外貌」協會會員,對產品的外觀、做工,甚至觸感、重量有高度要求的,那麼在購買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前可得三思,因為Liveline線材一律採用純手工製作,而且一切的設計都是為了最好的聲音表現,外在必須遷就內涵,如果你希望內外兼顧,Liveline恐怕在第一印象就被打槍。不過,手工製線有個最大的好處:長度可完全客製化。原來Liveline線材的導體配方是固定的,只要按比例伸縮每一段的長度,就可以任意縮短或加長線材,很是方便。


很難形容的聲音

如果外貌不太行,那就只能靠內在取勝了,這部分ASI的各類產品從未讓我失望過,當然也包括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試聽過程在我自家進行,聆聽系統包括:播放器是Windows 10電腦,DAC是Audiobyte的Hydra Z DDC、Hydra ZPM電源、Black Dragon DAC三件式組合,前級是JE Audio VL10.1真空管前級,配上NuPrime Reference 20後級及PMC MB2i鑑聽喇叭。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接在DAC與前級之間,參考線材則是Siltech 550i平衡線。

我實在的,我很難很快地解釋出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的特點或個性,因為它並沒有立即可辨識的單一特質,或是幾項特質。比如說,有些線材標榜音質濃重醇厚,潤澤甜美,聆聽女伶、歌姬時會有中「女毒」之感而無法自拔;有些線材追求艷麗如地中海陽光般的豐富高頻,富有光澤甚至刺激感,而且速度快捷;有些線材則偏重中低頻的結實度與衝擊力,播放鼓聲有如重拳出擊,彷彿胸口被音浪打到;更有些線材講求極佳的訊噪比,聲音通透、乾淨,聲底背景漆黑死寂,如同進入幽冥之境。線材就是這麼有趣的東西,透過導體、結構、屏蔽、避震、隔離…等措施的交互組合變化,可塑造出天差地別的聲音。

但是,要簡單形容出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的聲音,或將其歸類卻不容易。它有點像是一塊透亮乾淨的玻璃,讓我可以清楚看到玻璃後的實況或景物,後面是什麼我就看到什麼;它也有點像是一張純白的畫紙,我畫上去什麼顏色,就留下出什麼顏色,不會有一分增減。這也就是說,如果你想透過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去為系統增色或調音,恐怕無法達到效果,因為它只會表現出系統原有的聲音走向。不然設計者Franck Tchang不會大費周章找出5種金屬的組合,為的是不讓某種金屬變得特別顯眼,又能融合出5種金屬的優點。

最複雜 卻又最簡單

就設計而言,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可以是最複雜的線材,也可以是最簡單的線材。怎麼說呢?它內含5種金屬,依特定的順序與段數排列,再以純金熔接,設計過程中僅透過試聽加以驗證,絕無任何理論或數據依據,可以想見那個過程是多麼複雜;從另一個方面來看,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的導體其實只有3根(正、負、地),沒有絞繞,沒有粗細線徑的組合,表面沒有鍍銀,沒有金屬隔離網,沒有太多避震,沒有包這個包那個,完成後甚至沒什麼測試數據,那不是最簡單的線材是什麼!

說了個半天,好像頗有哲理,那這樣獨特的設計到底呈現出什麼樣的聲音?答案是:既複雜,又簡單。複雜在於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的細節極為豐富,可以忠實表現出錄音中的複雜情報、人聲與樂器音色的質地紋理、音樂與演奏的情緒,亦即完整地重播軟體;簡單在於使用方式,如果你的系統原本就不好聽,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就像照妖鏡,不僅不會變好聽,搞不好更難聽,但如果你的系統原本就不錯了,加了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簡直如虎添翼,錦上添花。基本上,ASI線材的調聲原則就是建立在一個平衡的基礎上,只要系統本身是平衡的,用了ASI線材一定是好上加好。

透過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我聽到的是極其自然、活生、直接,如同來到演奏現場的聲音。它有很好的細節呈現力,但並不會讓你想去注意某個特定頻段。另外,能量從釋出到消散都非常順暢、輕鬆,表現在聲音上,就是音樂由弱到強、到最強,再漸次轉弱以至尾韻,那種強弱變化當中的層次感非常豐富。豐富細節加上順暢的能量傳遞,就是音樂性與活生感的來源。


彷彿來到演奏的現場

接下來我用幾個例子說明我所聽到的聲音。首先是斯洛伐克女高音葛貝洛娃(Edita Gruberova)與作曲家Toni Stricker合作的「Dialog」專輯。專輯中所有歌曲都是Toni Stricker的作品,擔任伴奏的則是斯洛伐克愛樂管弦樂團。這個錄音可以用非常「生動」來形容,透過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的播放更是把那種生動的感覺極大化。什麼樣的生動?就是空間中似乎有空氣的流動感,背景也有一些輕微的騷動,彷彿來到演奏的現場。

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的聲音裡很自然地就帶有一些錄音現場的躁動,相反的參考線550i的聲底顯得更乾淨、更通透、音像更浮凸,但背景的細節似乎也變得較少。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讓我聽到了這個錄音中應有的「滿滿的聲音」,包括歌聲的迴盪感、弓弦摩擦的沙沙質地、各種聲響的尾韻自然消逝,讓我一點都不會想去注意低頻輪廓線條如何?音場層次如何?結構與定位如何?人聲的力度又是如何?反而我好像感覺到旋律變慢了,起伏更流暢了,而有呼吸、吞吐的感覺,音樂變得好線性、好舒適,又不失豐富的感染力。相對的550i的音場較深遠,音像較立體,但斧鑿痕跡也較深,感覺上還是會線材的個性,但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卻像是消失了一般。

消失了的線材

越說越玄了,連線材「消失」都來了,那我到底聽到了什麼?該不會是聽到了「沒有」吧?說實在的,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並不凸顯錄音中的任何東西,錄了什麼就播什麼,它唯一凸顯的就是質地紋理,就是各種聲響應該要有的豐富音色,就是泛音的成分,也就是細節。以Marten Design測試片Supreme Sessions為例,這是Marten Design在自己的聆聽室錄製的合輯唱片,音樂都是小編制的爵士與古典音樂,樂器包含弦樂、管樂、鋼琴、爵士鼓、人聲…等,Marten Design說它想要錄製的是音樂演奏的瞬間感受,因此一律只使用二支麥克風,不加任何後製,沒有誇張的音像,僅模擬人耳聽到的現場演奏實況。

就因為如此,我在許多系統上聽過Supreme Sessions,多半都會覺得聲底好黑好乾淨,但聲音卻很乾,不夠鮮活,沒什麼吸引力,主要原因就是細節不夠多。但藉由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我聽到了豐潤帶有水分的音色,以及不是寂靜漆黑但正確的空間感,這只是因為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把錄音中原有的訊號「不假辭色」地傳遞過來,讓我聽到了構成豐潤感的必要條件 — 細節,也讓我聽到了吸引人的音樂性。為何Liveline Reference平衡線的聲音這麼豐富、這麼有音樂性?答案或許不在於Franck Tchang做了什麼,而在於他沒做什麼。他只是用了正確的導體與最簡單的結構,不加太多屏蔽、隔離、避震,以大量聆聽做為參考依據,做出他認為對的聲音,如此而已。

器材規格

ASI Liveline Reference XLR
型式:平衡線
導體:5種金屬單芯導體
建議售價:115,200元/1.2米
進口總代理:巴洛克
電話:02-2516-7050
網址:www.ansbach.com.tw

入門光學唱頭的優選–DS Audio DS-E3 光學唱頭
來自日本的 DS Audio 唱頭以其獨特的光學感應原理產生訊號,和傳統的動圈或動鐵唱頭截然不同,也因此引起了許多好奇的黑膠迷也想嘗鮮。那嘗試的代價很高嗎?未必,DS Audio 提供多種等級的產品,像是這款 DS-E3 便是他們家的入門級唱頭...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